七夕将至,在郁郁葱葱的歌乐山森林公园脚下,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福慈休养公寓(一分院)里,73岁的龙爷爷和68岁的李婆婆正用十年相守,把轮椅上的暮年,过成了比鹊桥相会更绵长的“浪漫旅行”。
这里不仅见证着他们跨越病痛的“夕阳爱情”,更以全方位的贴心服务,为这份相守筑牢幸福根基——这个七夕,最动人的“情书”,藏在龙爷爷的晨间按摩里,藏在定制轮椅的细节中,也藏在福利院的每一份照护里。
孝爱长廊:
三万圈“旅行”里的七夕序曲
每天清晨,龙爷爷的闹钟总比休养区的晨铃早半小时——他要为老伴李婆婆做一套专属康复按摩:“指压、拍打、掌揉、捏放”,这是福利院康复医生量身定制,手把手教给他的“爱的技法”。十年间,无论晴雨,这个晨间仪式从未间断,成了李婆婆康复路上最稳的“基石”。
按摩结束,龙爷爷会推着改造过的轮椅,载着李婆婆沿孝爱长廊的环形步道漫步。这条被月季与绣球花点缀的步道,是福利院精心规划的“康复浪漫线”:路面平整防滑,沿途每隔50米就有休憩座椅,工作人员定期修剪花草、检修设施,让每一步都走得安心。
十年下来,龙爷爷推着李婆婆走了足足三万圈,“下雨天就撑着大伞慢慢走,这条路上的每朵花、每把椅子,都陪着我们过了十个七夕。”龙爷爷笑着说。
定制轮椅:
藏着“巧思”的七夕礼物
十年前,李婆婆因脑溢血后遗症身体右侧瘫痪,龙爷爷陪着她住进了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刚入院时,康复治疗师和社工就围着李婆婆的轮椅“动起了脑筋”:维修师傅按康复建议加固侧边木板,刚好支撑她的脊椎;工作人员反复测量后定制的水杯架,让她不用起身就能拿到温水;轮椅扶手还缠了防滑棉,是龙爷爷怕她冬天握着凉,特意请护理员帮忙弄的。
只要不下大雨,龙爷爷还会推李婆婆去附近的公园、集市。这看似平常的出行,藏着工作人员的“隐形守护”:定期排查周边路线确保畅通,天气变化时提前提醒;集市周边的安全与卫生,也在工作人员的关注范围内。
龙爷爷总爱买李婆婆爱吃的软糕喂她,在康复医生的鼓励下,他还戒掉了几十年的酒瘾,“现在烟酒不沾,就想多陪她走几年,多过几个七夕。”
老年课堂:
扭扭棒里的“无声情书”
每周二的康复手工课,龙爷爷会把彩色扭扭棒放进李婆婆微颤的掌心,再用自己的手包着她的手,一点点“扭”出小花、爱心——这堂课是康复治疗师和工作人员专门设计的,既能锻炼李婆婆的手部精细动作,又能帮她激活大脑反应。
周四的健康操时间更像“怀旧舞会”:龙爷爷推着轮椅,跟着音乐节奏轻轻转动,李婆婆则用尚能活动的左手,跟着护理员做伸展动作,仿佛回到五十年前两人在田间并肩劳作的岁月。这套健康操是按老年人身体状况编排的,动作轻柔,护理员还会在旁随时保护。
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定期与老两口交流,组织文娱活动丰富精神生活。李婆婆虽不能言,但一个眼神龙爷爷便懂,每当他讲起年轻时因送货相遇相识的故事,她眼角总会漾起笑纹。
幸福账本:
医养结合撑起“稳稳的爱”
“现在每月养老金都有结余,不用为治病、护理愁钱,才能安心陪她过日子。”龙爷爷的“幸福账本”里,记满了福利院的贴心:长护险政策落地,大大减轻了李婆婆的护理费用;专业医生每周上门看诊,调整治疗方案,龙爷爷的高血压也控制得稳稳的;营养师调配的营养餐,兼顾口感和营养,李婆婆牙口不好,饭菜总会做得更软烂些。
从规律作息到一对一康复训练,从整理床铺到洗衣拖地,护理员把琐事全包了,“不用操心这些,我就能专心照顾她。”龙爷爷说。十年下来,李婆婆的病情没有恶化,反而能慢慢抬起左手做健康操了——每当她颤巍巍举起手臂,护理员们总会悄悄鼓掌,“这小小的进步,比任何礼物都珍贵。”
这个七夕,歌乐山下的这份银发爱情,没有华丽的玫瑰,却有三万圈步道的陪伴;没有甜言蜜语,却有十年晨间按摩的坚守。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用“康复医疗+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的全方位照护,为龙爷爷和李婆婆搭建了“爱的港湾”,也为更多银发夫妻编织着养老服务“幸福圈”。
在这里,“夕阳无限好”从不是诗句,而是在每一次牵手、每一次微笑、每一份专业照护里,慢慢勾勒出的幸福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