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抗战中的重庆地名丨镌刻烽火岁月,见证民族不屈
日期:2025-09-02
字 号:

重庆的诸多地名承载着民族抗争的记忆,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解放碑、曾家岩50号周公馆等地标,既是地理坐标,更是历史“活化石”。今天,一起循着这些地名,回溯峥嵘岁月,感受红色力量。

01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以下简称“重庆抗博”)位于南岸区南山山脉的黄山风景区内,西北濒临长江,占地280余亩,为南山山脉中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历史遗址类博物馆。其主体由15处与抗战历史相关的文物建筑构成,主要包括云岫楼、松厅、草亭、孔园、松籁阁、云峰楼、莲青楼、望江亭、防空洞等,是迄今为止我市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抗战遗址中保护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一处。

重庆抗博先后荣获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宋庆龄基金时代小先生计划重庆市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重庆市国防教育基地、全市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等称号。其作为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重庆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物资料、整合重庆抗战文化资源为一体的专业性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提升陈列展示、藏品保护、学术研究和国际间文化交流水平,是重庆感受体验抗战历史文化和山地观景休闲的首选地。

02 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

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位于渝中区东部、解放碑商业步行街中心地带,邹容路与民族路、民权路三条干线交会处。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石碑,标志着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伟大胜利的成果,也是中国人民解放的重要见证。

1940年3月12日,当年的孙中山逝世纪念日,由国民政府主持“国民精神总抗战胜利纪功碑动员会”四家单位承建,建碑励志。1941年12月30日,纪念碑正式落成,命名为“精神堡垒”,以激励中华民众奋力抗争以取得抗战胜利。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纪念重庆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并确保这种地位能在战后继续延伸下去,决定在“精神堡垒”的原址上,建立“抗战胜利纪功碑”。1945年12月国民政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建筑。1947年10月10日竣工,碑身刻“抗战胜利纪功碑”,碑四周刻有“抗战有功”字样,外形即今日所见解放碑。

1950年7月7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布告改变市区部分街道名称,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1950年10月1日,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为“人民解放纪念碑”题写了碑名,自此,群众简称“解放碑”。碑座的上半部各面共刻碑文五篇,是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象征,也是重庆解放及重庆市的重要象征。1991年4月16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7日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直辖后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称“解放碑”,曾用名“纪功碑”“西南解放纪念碑”“重庆解放纪念碑”“人民解放纪念碑”。

03 曾家岩50号周公馆

周公馆位于渝中区北部,上清寺街道辖区内,依山崖临江而建,共三层。1939年初,邓颖超以周恩来名义租赁部分房屋,对外称“周公馆”,实际为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城内办公所在地。

1946年5月,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和中共中央南方局迁往南京后,此处改为公开的中共四川省委驻地。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触摸这些抗战地名的遗迹

仿佛能回望先辈抗争身影

它们早已超越地名意义

成为传承红色记忆的载体

铭记历史是为汲取力量

这些地名也将成为

激励民族前行的精神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