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抗战记忆的重要载体,重庆的地名从不只关乎地理。本期我们继续循着红岩村、《新华日报》总馆旧址、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空军抗战纪念园等地标,探寻它们背后的地名由来,重温更多烽火岁月里的红色故事。
01 红岩村
红岩村位于渝中区西部偏北,化龙桥街道辖区内。泛指红岩革命纪念馆及其周边地区,原名红岩嘴,因此地有侏罗纪时代留下的红色岩石,且形成自然村落,故名。20世纪30年代爱国民主人士饶国模在此办大有农场,1945年更名为红岩村。
抗战时期,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在农场修建办公大楼。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叶剑英、王若飞、邓颖超、吴玉章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生活工作。现有红岩革命纪念馆及多个住宅小区,通多路公共汽车,轨道交通5、9号线及红岩村大桥经此。
02《新华日报》总馆旧址
《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位于渝中区化龙桥虎头岩62号。1939年5月3日和4日,日机轰炸重庆市区,《新华日报》编辑部和印刷厂均遭炸毁。1939年8月13日《新华日报》恢复发行。直至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查封,被迫停刊。
新中国成立后,为重庆铸机厂职工宿舍。2000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完成住户搬迁。2008年4月,完成文物修缮工程。2011年对公众开放。
总建筑面积1054.54平方米,占地7930平方米,由5栋建筑组成。1、2号楼之间有一座由两根砖砌柱、中间横梁的大门,5号建筑西南山体下有一防空洞,该洞是为躲避日军轰炸而挖建,刊有周恩来“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在陈列馆中,还有一处封闭倒塌的防空洞。馆中展出了当时历史照片200多幅,历史文献档案资料数十件。
《新华日报》总馆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政治机关报的总部及印刷厂所在地。曾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一个方面军”、在国统区战斗长达九年多时间的“抗战号角”“人民喉舌”的中共舆论阵地的物质载体,是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历史见证。
03 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
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位于渝中区化龙桥街道东部,占地面积0.12平方千米,临近“全国网红”——轨道交通2号线李子坝站,由抗战遗址建筑修复、沿江消落带整治和公园绿化景观建设三部分组成,2010年6月修建完工。
该公园是重庆首个抗战遗址公园,园内有5组抗战历史文物建筑,分别是高公馆、李根固旧居、刘湘公馆、国民参议院旧址、交通银行学校旧址,集中展示了重庆抗战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金融等各个方面的历史风貌,是抗战文化的新符号和新阐释。
公园背靠巍峨的浮图关,面临碧波的嘉陵江,是渝中区打造的高品质绿地公园,绿地率约60%,植物栽种约7万平方米,栽种有大型的银杏、香樟、黄桷树等大型乔木灌木。走在公园内,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其匠心独运。
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前后连接曾家岩、红岩村,是曾家岩—红岩村抗战文化遗址走廊“一心两翼”的“一心”,也是国内首次以主题公园的形式展示历史文化保护成果的公园。
04 空军抗战纪念园
空军抗战纪念园位于南岸区南山街道石牛村,由南岸区政府在“空军坟”遗址基础上修缮而成,2010年对外开放。纪念园占地约30亩,面朝长江,背倚南山,四周森林环绕,环境清幽。
这里曾安葬中、美、苏三国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在中国的空军战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境内最大的抗日空军阵亡将士实葬墓地。现空军抗战纪念园内有168个空军英烈墓碑,其中有姓名的有81个。
从红岩村的革命足迹
到空军纪念园的英烈墓碑
这些地名记录着
抗战时期的坚守与牺牲
它们不仅是重庆的城市印记
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纽带
提醒着我们永远铭记
那段不屈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