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一生为师,晚年亦暖!百岁园丁的福利院时光
日期:2025-09-09
字 号:

九月桂香裹着教师节的暖意,漫进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福缘楼休养区。窗边,护理员搀扶百岁老人周淑慎坐稳,指尖轻轻拂过案头“桃李满天下”木牌——这是她百岁寿辰时,年逾八旬的学生们特意送来的礼物。

从1948年复旦大学毕业走上讲台,到如今在福利院安度晚年,这个教师节,是周婆婆与“教师”身份相伴的第77个年头。而她15年的福利院生活,不仅盛满子女的孝心、护理员的温情,更映照着民政人在养老服务领域的用心与担当。


教育世家:

“责任”二字刻进家风

“母亲一辈子,心里装的都是学生。”提起母亲周淑慎,大儿子周谊的语气里满是敬佩。周淑慎曾是原复旦中学(十二中学)及重庆幼儿师范学校(后并入重庆师范大学)的语文教师,老伴也是教师,三个子女更追随她的脚步都是教师,堪称“教育世家”。

周谊还记得,物资匮乏时,母亲总让他们多吃,说“长身体要吃饱”,后来才知母亲是省出自己的口粮,饿着肚子备课;清晨孩子没醒,她已赶去学校,深夜才拖着疲惫回家。“家里的书是最好的玩伴,母亲没说过大道理,但她的认真,早教会我们‘教师’的重量。”

2019年,周婆婆在市第三社会福利院阅览室用放大镜看书报。

如今,即便在福利院里,“教师”的印记仍未淡去。每年都有十几位头发花白的学生专程赶来看望周婆婆。这份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师生情,成了周婆婆晚年最珍贵的慰藉。

福利院15年:

守护中的“长寿”温度

2010年10月,85岁的周淑慎住进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一住就是15年。从完全自理到需要照护,变的是居住房间,不变的是子女陪伴与福利院的悉心照料。

“母亲曾说‘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没想到她真活过了百岁!”周谊笑着说。这份长寿背后,是子女数十年的孝心:兄妹三人退休前轮流探望,退休后定下“每日一人陪伴”的约定——住北碚的周谊往返要2小时,仍坚持“隔两天必到”,弟弟妹妹也从不缺席,来了就陪母亲聊天。

更让家属安心的是福利院护理团队的专业与温情。在周淑慎子女写下的三封感谢信里,护理员冉年凤和朱顺兰的名字被反复提及:2010年至2024年,冉年凤照料周婆婆近14年,喂一顿饭常要花1小时,却从无半句怨言;她曾在整理房间时发现周婆婆遗失的收藏现金,毫不犹豫的归还。

2024年6月,因第二休养区改造重建,周婆婆搬至福缘楼休养区,护理员朱顺兰接下了照料的担子——彼时周婆婆的脖子已向右侧偏斜45度,朱顺兰每天耐心帮她按摩、调整坐姿,仅用2个月就让老人的脖子恢复直立;9个月里,周婆婆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连福利院的其他老人都忍不住夸赞:“周婆婆越活越精神了!”

“福利院的环境像家一样,空气好、饭菜软,有问题喊一声,医护人员马上就到。”周淑慎的二儿子周宏说。福利院坐落在歌乐山,晨有鸟鸣、晚有落日,食堂按牙口备软食,医护24小时待命。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加上适宜的居住环境与规律作息,让周婆婆多年反复发作的支气管炎逐渐好转,如今已很少复发……

民政匠心:

让晚年更有尊严

周淑慎的幸福晚年,是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养老服务的缩影。在福利院,每个老人都有专属的护理方案:针对介护老人,护理员团队会定制饮食、康复计划;针对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医护团队会定期监测健康数据;针对老人精神生活需求,工作人员会组织阅读、歌唱、手工艺等活动。

正如周淑慎子女在感谢信中所写:“福利院优美安静的环境、多样可口的饭菜、规律的作息、及时的医护,还有护理员的精心耐心,才让母亲能安安稳稳走到百岁。”他们甚至在信末留下联系电话:“任何怀疑的人,都可打电话核实”——这份坦诚,是对福利院服务的最高肯定。

这个教师节,百岁的周婆婆仍会在子女陪伴下在福利院休憩,回忆教学生涯,哼起旧时歌谣。而福利院的护理员们,仍在穿梭于房间传递温暖,持续优化养老服务,让更多老人享受到有温度、有尊严的晚年。

一生为师,晚年亦暖。这份温暖,是师生情的延续,是养老服务的坚守,更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