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渝童守护,我们在行动⑦丨政策托底的“暖”!儿童主任织密萌娃的“防护网”
日期:2025-09-19
字 号:

“小洁(化名),看阿姨带了什么好东西?”清晨的阳光刚漫过村头老槐树,丰都县三建镇石龙门村儿童主任罗小梅拎着儿童绘本和湿疹药膏,走进了秦芳(化名)家。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双目失明的秦芳正摸索着安抚哭闹的女儿,地上打翻的水盆,以及小洁胳膊上泛红的湿疹,都被罗小梅看在眼里。这场介于“黑暗与光明”的守护,正是“渝童守护”行动中基层力量的生动注脚。

小洁的世界,从一开始就带着“特殊”的底色。2024年4月出生的她,是父母廖华(化名)与秦芳唯一的牵挂。小洁父母均有视力障碍,家庭收入靠父亲低保金、残疾补贴、护理补贴以及小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金支撑。

罗小梅第一次入户评估时,便揪紧了心:小洁比同龄孩子瘦弱,脸上有未消退的擦碰红印,手指缝和眼角藏着清洁不到位的污迹。

“孩子很乖,逗她会笑,也愿意眼神交流,但父母看不见,这份笑容只能对着邻居和探访的人。”罗小梅在民情本上写下观察,既心疼孩子的境遇,也记下这个家庭的微光——父母虽失明,却坚持从母婴店买奶粉、故事机,靠店员指导和上网学育儿知识,对小洁的需求总能及时回应,“我们一定能把她养好”的话语里满是坚定。

更让罗小梅欣慰的是,这个家庭的“社会支持网”从未缺位:父亲的堂嫂、二叔每天上门探望逗娃,浙江务工的幺姑包揽了小洁的衣物和尿不湿,丰都县民政局与乡镇、村居早已将其纳入重点关注对象,母婴店不仅送货上门,还每月免费帮小洁洗澡、陪诊。

但“硬件”之外,科学照料的“短板”仍亟待补齐。此前,小洁的婶婶带娃时,过早添加米汤导致小洁生病,如今父母仅凭触觉照料,孩子的清洁、喂养、健康防护都藏着隐患

“儿童福利工作就得抠细节,一点疏漏都可能影响孩子成长。”罗小梅的帮扶从“解急症”开始。发现小洁的疙瘩是湿疹而非痱子,她当即视频连线医生问诊,手把手教秦芳用语音体温计监测体温;得知秦芳分不清奶粉保质期,她找来带语音播报功能的储物盒,贴上按月份标注的盲文贴纸。针对堂嫂“老经验喂养”的问题,罗小梅特意标注婴幼儿营养搭配表,打印图文食谱,约定每周三、六上门协助做饭,纠正“多喂米汤长肉”的误区。

帮扶不止于“救火”,更要“筑长效”。罗小梅梳理政策清单,确保小洁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金足额按时到账,协调镇卫生院组建“每月上门问诊”专班,定期指导湿疹护理和生长发育监测。她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记本上记满了待办:下月带秦芳参加盲人家长培训班,联系早教志愿者开展入户启蒙,提前对接辖区幼儿园做好入园准备。

如今再走进廖家,昏暗的屋里多了几分秩序。秦芳能熟练使用语音辅食机、盲文体温计,小洁的湿疹渐渐消退,脸上的红印换成了灿烂的笑容。罗小梅的随访表上,“每月5日、20日必访”的字迹被圈了一圈又一圈,旁边补着新的注脚:“小洁能坐稳了,秦姐学会听育儿音频了”。

“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我们的角色是帮他们擦亮‘守护的眼睛’,让政策的暖意真正落到孩子身上。”罗小梅在工作日记里写道。

在我市,还有无数像罗小梅这样的儿童主任,他们扎根村社,串联起政策保障、亲属支持、社会帮扶的力量,为困境儿童织就“看得见、摸得着”的成长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