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康复医院的中医诊室里,一个手工缝制的号脉枕格外显眼:表面绣着医用红十字图案,侧边拼接着花纹布料,拉链外套方便清洗,内里棉花松软且不见线头——这是休养老人王婆婆耗时1个多月的心血之作,小小的物件背后,承载着一位老人对康复医院医生最质朴的感谢,也是对康复医院温情、专业服务的深深认可。
医患默契:
从“问诊台”到“连心桥”
三年前王婆婆住进市第三社会福利院,这里便成了她温暖的家。王婆婆一直受膝关节痛的困扰,走路离不开助行器,日常活动多有不便,这让她心里总是有些低落。入住福利院后,她在康复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马兵的诊治下,结合康复理疗科系统的康复训练,膝关节疼痛逐渐减轻,如今已经能脱离助行器行走,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
“这里饭菜可口、服务贴心、活动丰富,子女还常来看望,我过得太幸福了。”王婆婆提起在福利院的生活,赞不绝口。擅长女红的她,闲不住就把以前的床单被套拆了,发挥手艺做起了针线活。她发现康复医院中医诊室号脉枕太小,枕着不舒服,便精心缝制了一个。为了方便医生使用,她特意加了拉链外套,怕针脚粗糙影响观感,反复整理内里线头。
这份特殊的礼物,连接着王婆婆与康复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马兵之间深厚的医患情谊。王婆婆曾多次找马医生看病,马医生不仅通过药物缓解了她的病情,还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关心她的身体和起居生活,给予她不少心理安慰。在王婆婆眼里,马医生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每当她看到医学讲座、医药科普都会第一时间分享给马医生。一个好学习,一个爱分享,一个负责任,一个懂感恩,这样默契的医患关系在福利院传为佳话。
马兵医生给王婆婆看诊
面对王婆婆的赞赏,马医生谦逊地表示这一切都是应该做的。他认为,面对老年人这个特殊群体,不仅要医治身体的疾病和疼痛,更要给予他们精神和心灵的慰藉,这需要付出更多耐心和责任。对于老人的治疗,不应只追求 “治愈”,比起痛苦的疗程,尽可能地缓解症状、给予病患心安与信心,更能保障生命的质量与尊严。
温情闭环:
“1+N+F”模式守护“老有所医”
王婆婆的“感恩枕”并非个例。在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康复医院,墙上挂满的锦旗、休养区老人送来的感谢信,都是“医患同心”的见证。这份温情,源于福利院推行的“1+N+F”照护模式——1名照护主管牵头,联动医生、护士、营养师等 N 个专业人员,再结合家院协同(F),为老人打造“在院如在家”的环境。
作为模式核心的康复医院,以中医药、康复理疗为特色,将医疗服务延伸到老人生活的每一处:医生会上门巡诊,帮行动不便的老人检查身体;护士会提醒老人按时服药,记录饮食睡眠情况;营养师会根据老人健康状况调整餐食;志愿者则会组织兴趣活动,缓解老人孤独。
“我们的老人长期入住,我们就是他们最亲近的健康守护者。”康复医院负责人说,“拒绝冰冷流程,用耐心、细致、温情换老人信任,是我们的使命。”
就像马兵医生,除了坐诊,每天都会去休养区巡诊:“张爷爷的降压药快没了,要提醒药房备货”“李奶奶最近睡眠不好,得调整下中药方”——这些琐碎的牵挂,让诊疗不再局限于诊室,更融入老人的日常。“以前觉得福利院冷冰冰,没想到在这里,他们比家人还贴心。” 一位老人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市第三社会福利院正以“1+N+F”模式为支撑,用专业与爱心编织出温暖的养老港湾,彰显出在民生服务中用“温情践行责任”的深厚底蕴,成为新时代为民服务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