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渝十二景”中的“字水宵灯”,历来被人称颂,是山城夜景之一。在朝天门码头两江(长江、嘉陵江)汇合处的“夹马水”,纵横冲击回旋形似“巴”字;又在龙门浩石梁急流处,江水流势象“水”字。尤在洪峰后的退水时节,登上慈云寺高处瞭望,“巴水”字样更为显目,故有“字水”之称。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有一石工匠师崔兴发,将原重庆府书院(后为川东师范学堂)山长(校长)徐琴舫书写的“字水”二字刻于慈云寺旁石壁上,字大三米多,笔力苍劲挺拔,现尚基本完好。崔匠师还在“字水”之间刻有“生成岷江势,河分大小流。朝天巴字水,嘉陵对渝洲”诗句,至今还依稀可见。
在“字水”岩璧下面,江水回环,形似堰塘静水,泊舟此处,可藏风避雾,而鱼量犹多,故罾船群集,晚间瓦壶油盏,萤点红粒,映着绿水波光,衬以两岸倒影,波澄银树,浪卷碧花,上下交映,琉璃缤纷。古人曾有诗咏:“万家灯影一江连,巴字光流不夜天。谁种榆河星历历?金波银浪共澄鲜。”实为“宵灯”美景的写照。
如今,长江两岸滨江路婉延向前伸展,车水马龙;两岸高楼林立,重屋栉比;入夜,两岸华灯千万盏,映波犹如明珠闪,极目四望,真是“光摇银海夜争妍”。现“字水”犹存,“宵灯”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