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59914/2018-01317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市民政局
  • 成文日期
  • 2018-09-03
  • 发布日期
  • 2018-09-03
  • 标题
  • 重庆市民政局关于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第0849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复函
  • 发文字号
  • 有 效 性
重庆市民政局关于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第0849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复函
日期:2018-09-03 来源:市民政局
字 号:

谢忠碧委员:

您在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进临终关怀事业助推安养服务的建议》(第0849号)收悉。感谢您对我市临终关怀事业的关注,经与市卫生计生委、市老龄委办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临终关怀(也称安宁疗护)是对濒临死亡的老年患者给予亲切地抚慰、良好的照顾和尽可能的帮助,旨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满足他们情感需求,通过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恼,令患者宁静地面对死亡,同时还能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截至2017年,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400所,其中公办福利院67所、敬老院948所、社会办养老机构385所,养老床位共21.2万张,开设临终关怀科室的医疗机构有9个,设置临终关怀病床162张,为888人提供了临终关怀服务。

一、关于加强临终关怀观念培养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民政部门通过国际社工日、志愿者日、清明节等节日节点以及殡葬有关专业培训的机会,广泛依托传统媒体、新媒体,传递用生命影响生命的社工理念和临终关怀志愿精神,开展移风易俗教育,进行孝道文化和临终关怀事业宣传。卫生计生部门充分利用开展各类培训机会,通过专家授课,宣传临终关怀工作,逐步扩大全社会对临终关怀服务的了解。老龄部门开展了孝亲敬老、敬老文明号等先进评选活动,积极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的建议,多措并举加强临终关怀观念培养:一是加强社会公益宣传,加大社会各界对临终关怀事业的接受度。广泛依托电视、报纸、网络、讲座等媒体,继续通过国际社工日、国际志愿者日、清明节等节日节点,养老服务公益宣传活动和各类各级相关培训,传递正确的生命观,号召参与社工、志愿服务活动,宣传临终关怀工作与成效,进一步加大社会各界对临终关怀事业的关注度和接受度。二是加强重点机构宣传,强化重点机构对临终关怀事业的支持度。在养老院、医院等临终关怀的重点机构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式,利用机构负责人培训时机,开展临终关怀的有关讲座,加大机构负责人的重视程度。利用护理人员培训时机,开展临终关怀服务技能培训,提升临终关怀服务水平。利用机构的文化墙、宣传展板等,宣传临终关怀工作,提升入住人员对临终关怀工作的关注度。三是加强对临终关怀服务对象亲属的宣传,提升临终关怀服务的认可度。向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对象的家属进行宣传,通过展示临终关怀服务的档案资料,向家属介绍临终关怀服务的原理、过程、效果等内容,让家属充分认识临终关怀服务的作用,提升临终关怀服务的认可度。

二、关于加强临终关怀的制度化与法治化的建议

正如您所提到的“要高度重视临终关怀机制”“加强临终关怀的制度化与法治化”。我市于2017年修订《重庆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时,增加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级综合医疗机构应当根据需求和规划设置老年护理床位,提供保健、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条款,进一步加强临终关怀事业的法治保障。2017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重庆市卫生计生发展“十三五”规划》,对临终关怀机构建设和临终关怀事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2017年,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发了《重庆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意见》,为包括临终老年人在内的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进一步减轻了其享受有关服务的经济压力。

下一步,我局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一是在法律层面,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在条件适合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级综合医疗机构,设置老年护理床位,提供保健、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积极推进临终关怀事业发展。二是在政策层面,积极支持现有一般综合医院、养老院开设临终关怀病区或病房,按照《关于印发重庆市医疗保险服务就医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渝人社发〔201223号)的要求,对申报符合医疗保险定点条件的“医养结合”医疗机构纳入医疗保险定点。对开展临终关怀特色的专科医疗机构给予重点扶持。对符合条件的临终关怀养老机构,享受养老机构的资金补贴和优惠政策。三是在制度层面,推进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实施,为包括临终老年人在内的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进一步减轻了其享受有关服务的经济压力。

三、关于积极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推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创新发展

正如您提到的开展试点工作,有助于形成经验供推广复制,进而推动临终关怀事业发展。2017年,原国家人口和卫生计生委员会(现更名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启动安宁疗护的试点工作,在全国选取北京市海淀区、吉林省长春市、上海市普陀区、河南省洛阳市和四川省德阳市等部分有基础的地方先行试点,探索建立安宁疗护服务体系。

下一步,我市将积极探索以下工作:一是鼓励区县进行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先行先试,支持医疗机构、养老机构设立临终关怀科室和临终关怀床位,为我市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积累经验。二是探索理论研究。20161029日,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在重庆成立,下一步将依托该组织,在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介入、临终关怀跨专业团队协作机制建设、临终关怀服务流程及标准、多元合作模式下的儿童临终关怀、老年临终关怀与老龄化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展研究,为我市临终关怀事业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三是探索服务模式。以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作为公办养老机构代表,探索公办机构临终关怀工作。以合展天池老年护养中心为代表,探索民办养老机构临终关怀工作。选取条件适合的医疗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探索医疗机构、社区和居家的临终关怀工作。通过探索,总结形成科学的、标准的、可复制的养老院临终关怀工作经验和模式。四是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探索政府购买社工或者志愿者服务,在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和家庭为有需要的人群开展临终关怀服务。

四、关于加大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在临终关怀的市场准入、财税优惠、土地保障、医疗服务价格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支持政策,社会福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一是加强规划编制。我市下发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卫生计生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渝府办发〔2016256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渝府办发〔2017153号)、《主城区社会福利设施专业规划》,将医疗、老龄事业发展和社会福利工作进行科学规划。二是加强社会福利机构发展的政策支持。我市下发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17162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通知》(渝府办发〔2014106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施意见的通知》(渝府办发〔2016153号)等文件,对我市养老机构的财税优惠、土地保障、医疗服务价格、人才培养、医师流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养老、护理、康复医疗机构。支持养老机构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设立门诊部、医务室或护理站,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举办养老机构,享受养老机构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我市社会福利机构发展。三是建立了适度普惠的救助制度。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与医疗救助和其他专项救助相衔接、覆盖面广的社会救助体系。对生活无来源、长期患病、久治不愈、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以及条件适合的儿童,给予了生活救助。对贫困老人开展了免费白内障手术,对农村空巢老人资助入住敬老院。同时,开展了“助老复明”工程、“安康工程”等一系列资助困难老人活动,为贫困老人解决了急难问题。四是加强保险支持。积极支持现有一般综合医院、养老院开设临终关怀病区或病房,对符合《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1416号)“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医疗机构,按照《关于印发重庆市医疗保险服务就医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渝人社发〔201223号)的要求,对申报符合医疗保险定点条件的“医养结合”医疗机构纳入医疗保险定点,对开展临终关怀特色的专科医疗机构给予重点扶持;重庆市人社局、财政局出台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意见》,对我市符合条件的失能人员进行经济支持。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的建议,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和完善安养服务相关保险制度,助推有关工作更加完善。

五、关于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临终关怀服务供需矛盾的建议

正如您提到的要“扩大临终关怀服务领域和范围,统筹解决城乡临终关怀服务问题”,下一步,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切实解决临终关怀服务的供需矛盾:一是加大临终关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育力度。大力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通过推行政府购买服务、设立孵化基地等措施,加大临终关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育力度。自2011年起,全市共投入700余万元立项了60个相关老年人和临终关怀的市级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截至2016年底,我市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已登记志愿服务组织分别有129家和111家,成为吸纳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重要载体和推进临终关怀社会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下一步将继续加大临终关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育力度。二是依托社区工作室和养老院,开展临终关怀服务。一方面依托社区社会工作室就地为社区居民开展生活照顾、精神慰藉、情绪疏导、危机干预、关系调适、资源链接、临终关怀、哀伤辅导等专业服务;另一方面在条件适合的福利院、乡镇敬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内设置专业社会工作岗位,配备专人为服务对象提供照料护理、精神慰藉、生命教育等专业服务。三是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截至 2017 年,全市已建成1000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2018年至2020年,全市计划新增100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重点在主城区打造 100 个市级示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开展临终关怀服务。

六、关于增加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临终关怀事业社会参与度的建议

我们将结合您的建议,切实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临终关怀的社会参与度。一是加强养老服务管理人员业务培训。2017年举办了三期全市乡镇敬老院负责人培训,每期100人、20个学时,共培训了300人,举办了一期城镇养老机构负责人培训,共培训150人、20个学时。下一步将继续通过养老院服务管理人员的培训,进一步加强其对临终关怀的认识。二是加强对在校医护学生的培养。重庆医科大学、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护理职业学院、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重庆传媒职业学院等院校分别设置了护理学、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了死亡教育、临终关怀等相关人文课程,将临终关怀的人才教育、培养、培训与临床医学类人才培养同步进行。各大医院将临终关怀等纳入新员工入职培训、见习医生规范化培训范围,部分医院设立了临终关怀病房,对临终病患实施特殊照护。三是加强医院、养老院护理人员培训。将设置临终关怀课程,通过逐步推进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养老院、医院护理人员的临终关怀服务技能。

七、关于进一步完善信息平台,利用临终关怀数据探索临终关怀规律的建议

2017年,民政部门通过开展养老服务治理专项行动,针对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人员情况、入住情况、安全情况等146项指标,对我市1400所养老院进行了数据采集,共采集了信息20余万条,进一步摸清我市养老机构的情况,搭建养老机构数据库。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39个区县级平台(包括万盛经开区)基本完成建设,累计采集电子健康档案数据近2000万份,电子病历数据近1000万份,数据覆盖电子健康档案基本信息、儿童健康检查、高血压患者随访、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新生儿家庭访视,电子病历的病历概要、门(急)诊西药处方、住院病案首页、住院医嘱等基础数据。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的建议,一是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优化我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加快我市养老大数据平台建设进度,完成各项信息化建设项目落地应用。二是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市卫生计生委将协助各医疗卫生机构申请设立信息化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引进,结合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每年定期举办管理、技术、应用和运维等方向的专项培训1000人次/年,继续推动与高校、教学医院、科研院所等合作的卫生专业硕士班招生和培养工作,拟培养硕士研究生50/年。鼓励医疗卫生相关人员参加全国或区域性卫生信息交流大会200人次/年。市民政局将通过养老服务的市级、片区级、养老院本级三级培训体系,加强培养养老服务信息化人才。通过每年定期举办城镇养老机构和农村敬老院负责人培训班,安排信息化专题的课程。三是建立市级养老服务和医疗信息大数据平台。市卫生计生委将在全市人口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基础上,加大医疗健康数据接入范围和数据质量建设,并积极寻求与医保、医药等数据平台对接,实现覆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计划生育、综合管理6大领域的人口健康大数据平台。市民政局目前正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建设我市养老服务的大数据平台,定期召开例会,研讨推进建设我市养老服务大数据平台的有关事项。

重庆市民政局

2018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