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59914/2018-01318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市民政局
  • 成文日期
  • 2018-09-03
  • 发布日期
  • 2018-09-03
  • 标题
  • 重庆市民政局关于市政协第五届一次会议第0394号重点提案办理情况的复函
  • 发文字号
  • 有 效 性
重庆市民政局关于市政协第五届一次会议第0394号重点提案办理情况的复函
日期:2018-09-03 来源:市民政局
字 号:

市政协台联界别:

贵单位在市政协第五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着力加强我市社区综合防灾减灾五项机制建设的建议》已收悉。非常感谢贵单位对民政救灾工作的大力支持,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社区综合防灾减灾机制建设的建议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经与市气象局、团市委、市卫生计生委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宣传防灾减灾知识为基础,以增强社区防灾减灾意识为核心,以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为重点,着力提升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十三五以来,市民政局、市财政局累计投入540万元专项资金,积极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2016年、2017年我市分别有26个、28个社区被国家减灾委员会评定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截至目前,我市“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数量达到211个,重庆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数量达到509个。通过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带动了全市城乡社区防灾减灾水平整体提升。

(一)有机构,社区组织管理规范有序。一是指导社区成立了综合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社区防灾减灾的运行、评估和改进等工作,制定了综合减灾绩效考核、应急救助人员日常管理、防灾减灾设施设备维护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了社区综合减灾工作机制,有序推进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灾害预警、预案编制、应急演练、灾情报送、宣传教育、人员培训、档案管理、绩效评估等工作。二是进一步强化综合减灾档案管理,认真规范社区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应急预案、人才建设、宣传演练、受灾群众救助、预警响应、灾情报送与救灾措施等资料,注重保存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等信息。三是在每个减灾示范社区,培训1名以上信息员,承担隐患排查、宣传教育、预警信息接收和传播、应急演练、紧急救援等社区综合减灾工作,提升了社区抵御灾害的能力。四是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对社区综合减灾工作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整改方案,抓好整改落实。

(二)有预案,应急保障措施实用有效。一是加强社区应急预案管理,组织城乡社区结合辖区内的灾害风险隐患、脆弱人群、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救灾资源等实际情况,制定社区应急预案。二是在预案中明确灾害预警等级标准、信息接收、发布方式和渠道、启动应急响应条件以及应对流程和保障措施,细化了指挥协调、预警预报、隐患排查、转移安置、物资保障、灾情报送、医疗救护等小组责任分工,登记了工作人员和脆弱人群的联系方式以及结对帮扶措施,标注了避难场所分布、应急疏散路径及临时设立的生活救助、医疗救护、应急指挥等功能分区的位置,努力使预案既具有针对性,又具备可操作性。三是健全完善预案修订机制,根据灾害形势变化、社区实际以及应急演练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应急预案。

(三)有规划,场所设施建设完整齐备。一是在减灾示范社区开展了编制避灾安置功能地图和灾害风险地图工作,并标明了灾害风险类型、强度或等级,风险点或风险区的时间、空间分布及名称。二是在社区设立了警务室、医务室、消防室,安装了预警信息接收、传播设施。三是利用公园、绿地、广场、停车场、学校操场等空地和学校、医院、体育馆、影剧院等公共服务机构,建立室内外应急避难场所。四是建立了社区应急物资储备点,储备有至少10人使用的救援工具、呼叫设备、照明工具和至少可供10人使用的生活类物资;针对不易保存或保存成本较高的设备和物资,与社区内及邻近超市、企业等合作开展救灾应急物资协议储备,保障灾后救灾物资、车辆和大型机械设备等供给。五是为了使社区居民远离危险区域,及时疏散逃生,在危险源、危险地段设置了明显的警示标识及防护设施,在社区居民楼栋、避难场所、关键路口、临时安置点等设置了应急疏散标识或指示牌。

(四)有平台,信息发布传递及时高效。一是我市已初步建成了覆盖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预警工作体系,建成了1个市级预警中心、40个区县预警中心、1556个部门和乡镇(街道)工作站,落实65万余名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以及乡镇等相关应急处置人员接收传播预警信息工作,实现了预警信息发布机构市、区县全覆盖、预警工作站乡镇(街道)全覆盖、预警信息员村(社区)全覆盖,有效推动了预警工作体系向基层延伸,通过接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3804块预警显示屏、2587台专用预警终端、7.23万只农村大喇叭以及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渠道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二是依托“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建立起“中央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灾害报送体系,开发了电脑终端和手机终端报灾软件,有效保障了灾情信息报送工作的及时性、规范性和准确性。三是按照《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和国家、重庆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在灾情稳定前,由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向社会发布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动态、成效、下一步安排等情况,市民政局通过政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社会发布了相关信息。

(五)有队伍,减灾救灾力量不断壮大。2016年,市民政局印发了《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重点培育和发展专业性防灾减灾救灾服务组织、紧急救援队及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常态减灾、紧急救援、过渡安置及恢复重建等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在社区综合减灾方面,我们建立起包括社区楼栋长、网格员、灾害信息员、气象信息员、应急救援队在内的防灾减灾救灾志愿者队伍,承担起隐患排查、宣传教育、预警信息接收和传播、应急演练、紧急救援等工作。团市委成立了重庆市应急志愿者总队,下设应急抢险分队、医疗卫生分队、心理疏导分队、无线通讯分队、机动救援分队、后勤保障6支分队,总队常态化保持骨干志愿者400余名。目前全市灾害信息员数量达1.4万人、防灾减灾志愿者数量达25万人,应急救援队和综合保障队400余支、近8万人。

(六)有活动,宣传演练排查常态开展。一是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消防日、国际减灾日等时间节点,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参观体验、应急演练等形式,在全市集中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电子显示屏等载体的宣传作用,定期邀请专家或专业志愿者开展防灾减灾培训,通过设置防灾减灾宣传专栏专区、张贴减灾宣传资料、设立安全提示牌等加强宣传教育,广泛传播防灾减灾知识,使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日趋常态化。二是定期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认真查找社区潜在的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隐患,并制定了防范措施。三是针对社区内的老年人、儿童、孕妇、病患者和残障人员等脆弱人群,建立了结对帮扶救助措施,向脆弱人群发放防灾减灾明白卡,注明社区应急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四是组织社区居民、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开展应急演练,演练内容包括组织指挥、隐患排查、灾害预警、灾情上报、人员疏散、转移安置、自救互救、善后处理等,演练结束后认真开展效果评估。

(七)有效果,综合减灾能力普遍增强。通过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得到增强,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普遍做到了“十有两大”,即:管理有组织、工作有制度、救援有队伍、避险有场所、备灾有物资、宣传有阵地、预案有演练、救助有档案、预警有设备、重建有亮点,群众参与面大、受益面大。多数社区建立起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风险隐患排查、宣传教育、专题培训和应急演练等各类防灾减灾活动。綦江区文龙街道长生沟社区为留守儿童、空巢老年人、残疾人建立了“一对一”帮扶机制,脆弱人群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巫山县官渡镇杨林村社区针对当地地质灾害特点,经常性的开展紧急转移安置演练,在2017年“7·6”暴雨洪涝灾害中,该社区谭家梁子(小地名)发生山体滑坡,2户房屋倒塌,由于转移安置及时,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

二、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还不够深入。有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只集中在“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特定时段,形式单一,群众参与度不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提升不明显,大多数群众缺乏危机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当灾害发生时,只能仓促应对,往往力不从心。

(二)社会力量参与救灾还不充分。当前,我市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的政策法规、协调机制、服务平台尚不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救灾依然存在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活动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救灾工作效率和救灾资源高效发挥作用。

(三)减灾示范社区后续管理需进一步加强。有的社区在创建工作完成后,未在减灾示范社区的后续管理和巩固提高上持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出现工作缩水的情况,存在重检查验收、轻后续管理;重建立制度、轻落实制度;重创建形式、轻活动效果等问题。

三、下一步的打算

(一)持续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继续抓好减灾示范社区的规划布局,按照《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的要求,通过“抓领导、强保障,抓重点、强落实,抓宣传、强氛围”等措施,积极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同时逐步完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动态管理和持续激励机制,保障创建和管理工作顺利有效开展,发挥好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进一步提升灾害预警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传统预警方式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强化针对易发多发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等区域的预警信息,建立政府、企业、社区三位一体信息发布与传输机制,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切实解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广泛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将风险排查治理列入城乡社区的常态工作,重点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和重要设施的隐患排查,制作灾害风险隐患清单,编制灾害风险地图,摸清灾害风险底数,对排查出的灾害风险隐患,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及时进行治理。

(四)支持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救灾工作。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搭建服务平台,健全激励和监督机制,推进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格局的形成。同时加大政府购买防灾减灾救灾服务的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常态减灾、紧急救援、过渡安置及恢复重建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共同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五)继续强化灾情信息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灾害信息员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广大灾害信息员业务能力,保证灾情报送工作质量。充分利用国家自然灾害灾情信息管理系统,努力提升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自然灾害灾情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和规范性。

(六)不断提升防灾减灾综合保障力量。一方面,加快推进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十三五”期间在保障中央救灾物资重庆储备库和重庆救灾物资储备库如期投入使用的同时,将再新建29个区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另一方面,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和引导城乡社区积极参与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加大对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投入力度。

(七)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专家库建设。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建立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和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应急管理专家库,指导社区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健全政府、专家和公众“三结合”的决策机制,提升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决策水平。

(八)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平台建设。认真谋划防灾减灾教育馆建设,同时继续借助现有的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阵地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社区市民学校等,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全社会减灾救灾能力。

 

 

             重庆市民政局

              2018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