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59914/2020-02598
  • 主题分类
  • 民政(社会管理)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民政局
  • 成文日期
  • 2020-12-01
  • 发布日期
  • 2020-12-01
  • 标题
  • 重庆市民政局关于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 第0370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 发文字号
  • 渝民函〔2020〕235号
  • 有 效 性
重庆市民政局关于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 第0370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日期:2020-12-01 来源:市民政局
字 号:

刘云艳代表:

您在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预防儿童贫困风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建议》(第0370号)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儿童福利事业的关爱、关注和支持。经与市教委、市扶贫办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建立儿童多维扶贫数据库

一是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国务院扶贫办已建立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平台,我市所有贫困家庭儿童信息均可在平台内查询。20198月,我市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开始上线试运行。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对贫困对象动态管理的要求,由区县、乡镇帮扶干部在对贫困户进行持续关注同时,可随时通过手机app在扶贫大数据平台上对该贫困户的信息进行适时更新。截至目前,全市有50917名学龄前贫困儿童,其个人相关信息均记录在案。近期,市扶贫办正在与市民政局、市教委等部门进行行业数据交互,其中与市民政局数据接口已互相提供,正在进一步落实数据交互。

二是对贫困家庭儿童分类进行精准帮扶。按照一户一策要求对贫困家庭儿童进行帮扶。对因学致贫的,兑现各类教育补助和资助政策,在确保义务教育有保障的前提下,基本实现不因贫失学;对因病致贫的,帮助购买基本医疗保险,贫困户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患重特大病的,要确保基本生活有保障;对住房不安全的,通过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政策,确保贫困户有安全住房,做到危房不住人,人不住危房;对收入不达标的,帮助其发展产业、转移安置就业、配备公益性岗位等多种途径增加其收入。

二、提升贫困儿童家长教育能力

一是强化家庭监护责任,优化家庭成长环境。推动《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在全国率先出台,明确父母及监护人是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协助促进市政府出台《重庆市家庭教育指导大纲》《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职责任务分工》,市教委、市妇联牵头制定实施重庆市家庭教育五年规划,建立完善家庭教育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公共家庭教育服务项目重点向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体倾斜的制度安排。全面实施家庭教育进万家项目、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素质提升行动,组建1.2万名市、区县、乡镇三级妇联家庭教育流动学校讲师团,深入社区(村)、学校、企业送教上门,实施山村入户早教计划项目,为贫困地区0-3岁儿童家庭提供早期养育指导。

二是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服务活动,提升贫困儿童家长教育能力。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扎根区县开展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探索构建贫困儿童及其家长生理、心理、社会立体支持体系,助推贫困家长”“双扶,从源头上预防儿童堕入贫困陷阱。截至20203月底,全市民政部门登记的儿童服务社会组织共28,市慈善总会、市儿童救助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大力开展困境儿童救助、贫困儿童关爱活动,有效帮助贫困儿童解决学习、生活及家长提升教育能力等方面问题。

三是优化家庭成长环境。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印发家教宣传资料60余万册;联合社区、学校力量开展家庭教育情景剧展演、书香传爱、亲子共读等公益活动,引导广大家长陪伴孩子成长,重视孩子的情绪疏导,注重孩子的心灵滋养。

三、建设家庭、村(社区)、学校(幼儿园)一体化的贫困风险防范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以分管副市长为召集人、29部门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并以市级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名义印发了《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分工》,进一步明确了成员单位职责。各成员单位互通贫困儿童家庭成员现状、教育情况、经济状况、监护人情形等信息,对发现的无人监护、无户籍、失学辍学等重点对象,按照属地管理和部门职责分工,及时进行分类干预帮扶。区县(自治县)也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目前,贫困儿童无人监护、失学辍学、无户籍等问题已基本解决。

二是构建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村(居)三级关爱保护工作网络。乡镇(街道)配备1儿童督导员,村(居)配备1儿童主任,负责儿童关爱保护服务工作。区县民政局每年对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至少轮训一次,培训内容以家庭走访、信息更新、强制报告、政策链接、强化监护人履职及家庭教育为重点,使每名贫困儿童能够就近得到关爱保护,家长教育能力得到提升。目前,全市共有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1106人、村(居)儿童主任11177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培训,指导其履行职责。

三是加强村(社区)儿童活动阵地建设。开展儿童之家规范化建设,让10503个儿童之家成为场地安全、儿童喜爱的快乐成长乐园;村(社区)选择学校周边场地整合资源开辟四点半课堂,为贫困儿童提供家庭作业辅导等关爱服务;利用村(社区)阅览室,引导孩子养成读书习惯,拓宽成长视野。

四是加强对贫困儿童家庭日常关爱。依托基层共青团、妇联组织加强日常关爱,共青团、妇联干部走村入户,对全市贫困儿童现状及需求进行调查登记,适时成长记录档案。针对贫困儿童分布零散、家庭多数散居在贫困偏远农村特点,按照就近和属地原则,建立由近1万名村(社区)团委、妇联干部组成的爱心妈妈队伍,与贫困儿童一对一结对,开展六个一日常关爱活动;通过对接贫困儿童老师、医务人员、公安及检察机关人员和征集爱心志愿者、爱心家庭、爱心单位等方式,实现家庭监护、学校教育、社会关爱的无缝链接。实施春蕾圆梦行动,资助贫困女大学生、女高中生就业。

五是发挥学校(幼儿园)引领作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市卫生健康委、市教委、市民政局等部门联合印发《重庆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在试点区县学校和社区设置心理咨询室,积极为中小学生提供各类心理健康服务知识。在工作中识别发现有心理问题学生,针对性做好学生心理服务工作,提高中小学生社会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目前全市80.2%的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914个,超过95%的中小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相关活动。强化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心理辅导水平。通过开展院校心理专业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考试、精神心理卫生专业机构带动等方式强化学校心理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学校教师心理服务基本知识培训,提高其识别发现儿童心理疾病能力和基本心理疏导能力。逐步强化学校(幼儿园)儿童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救援。2017年已经成立市级心理危机救援专家组,组织部分区县成立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开展多次应急事件救援。

四、建立社区家庭、网格员、专业机构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一是创新社区干预机制。截至2019年,全市建立社区社会工作室4000余个,覆盖41个区县(含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社区社会工作室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机制以及社工和志愿者两工互动机制,充分发挥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站点作用,开展贫困儿童家庭心理健康服务。不定期聘请心理咨询师为有需要的家长和儿童提供一对一面询服务,邀请心理专家为其提供心理陪伴和危机干预服务。近三年来,市民政局共立项实施涉及重点青少年群体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200余个,涉及近200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推进我市贫困儿童等重点群体家庭心理健康干预服务常态化发展。

    二是实施贫困儿童家庭服务网格化管理。配合政法部门将贫困儿童家庭服务纳入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与综治中心建设有机融合,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网上网下互补,建立分级分类、相互衔接的贫困儿童家庭服务体系,实现精准帮扶。学校(幼儿园)与所在地派出所、村(社区)配合,开设法制课堂和家暴庇护所,开展儿童维权、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及时主动介入贫困儿童侵权案件,提供法律援助、心理咨询,有效提升儿童自我保护能力。

三是开展专业服务。强化精神专科医院与学校沟通转介机制。对于超出学校能力范围,无法进行干预和治疗的学生,由所在学校将学生及时转介到专业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行治疗,确保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辅导与治疗,目前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是市教委对学校学生严重心理问题的主要转介单位。联合组建39莎姐志愿者队伍,对全市贫困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开展家庭教育辅导巡讲,有针对性地对涉案贫困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切实帮助其疏导心理难题,缓解焦虑情绪,筑牢心理防线。鼓励和引导专业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各行业心理学、社会工作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危机干预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

五、支持和鼓励高校将家庭教育学作为必修课

家庭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环节,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对人一生的发展影响深远。家庭教育学是交叉学科,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它能帮助学生认识家庭教育的特点、意义和影响因素,了解儿童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初步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方法与艺术。市教委拟建立健全中小学及大中专学校心理健康家庭教育体系,鼓励、倡导和支持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开设《家庭教育学》课程,建设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家庭教育师资队伍为学生开展各种家庭教育知识普及讲座,将科学的家庭教育思想和理念及先进适用的家庭教育方案传授给学生,提高我市家庭教育水平。

最后,再次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市困境儿童关爱工作的积极建言和大力支持。

此答复函已经唐步新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联系人:秦永华

联系电话:88563070

邮政编码:401121

重庆市民政局

    20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