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59914/2020-02610
  • 主题分类
  • 民政(社会管理)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民政局
  • 成文日期
  • 2020-12-01
  • 发布日期
  • 2020-12-01
  • 标题
  • 重庆市民政局关于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 第0606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 发文字号
  • 渝民函〔2020〕229号
  • 有 效 性
重庆市民政局关于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 第0606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日期:2020-12-01 来源:市民政局
字 号:

民建重庆市委:

你们在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以人为本”构建我市乡村治理新体系的建议》(第0606号)收悉。我们认为你们提出的建议很好,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强乡村治理、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发展、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经与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市司法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治理工作,积极探索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指导村委会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扩大农村居民参与途径,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等重要文件的要求相比较,我市乡村治理体系还不够健全,自治、德治、法治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你们在建议中提出的关于构建我市乡村治理新体系的建议非常具有针对性,我们将结合你们的建议,认真推进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为村民赋权,加快推进自治从行政体系中剥离

(一)深化社区减负增效。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明确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自治及协助政府工作事项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社区)证明事项的通知》,建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自治事项清单、协助政府事项清单、负面事项清单、涉证事项清单等四张工作清单,从源头上厘清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权责边界,实现村(居)委会角色归位,自治组织总体减负40%以上。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工作四项清单及公共事务准入制度落实情况、社区工作机构和挂牌清理规范情况、社区会议台账精简情况、社区考核评比活动规范情况,进一步指导和督促各部门、各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城乡社区减负增效”各项工作要求,确保减负工作落地见效,促进政府转变职能,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二)推进村级协商实践。我市先后出台《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重庆市民政局关于做好城乡社区协商有关工作的通知》《重庆市民政局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社区协商工作的通知》,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引导居民群众通过协商议事平台参与社区治理,提升治理能力。各地在实践中总结出群众说事、干部问事、集中议事、合力办事、民主评事的“五事工作法”和“逢十协商日”等协商制度,建立了“百姓管家”“百姓会客厅”等协商平台,有效保障了群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权利。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村级协商实践。指导区县针对不同渠道、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特点,合理确定并细化协商内容,实行协商事项清单管理。将村庄建设整治、农田水利改造、土地经营承包、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村“三资”管理和处置、“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纳入村级协商内容,进一步提高协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城乡社区协商纳入对基层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帮助基层干部掌握并有效运用协商的方法和程序,广泛开展社区协商实践,通过民主实践保障村民的参与权和话语权。

(三)提升信息化治理水平。为切实推进信息化手段在乡村

治理工作中的运用,为村民参与自治提供便捷化方式,我们指导开展了村务公开信息化试点。江北区打造基层事务信息公开平台,采用“1+N”建设模式,即1个区级平台,各街镇因地制宜开发“一街镇一特色”的N个街镇级平台,从而链接成智能化系统,以智能化赋能,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大足区建立村务综合服务公开平台,将村务公开与各级政府的政务公开相结合,采取区、镇、村“三级发布”的方式进行公开,强化了政府责任,完善了监督机制,增强了村民互动。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总结推广江北区、大足区村务公开信息化试点经验,积极拓展信息公开形式,通过电脑、手机、电子显示屏、触摸屏等载体推广网络公开,实现基层事务公开化、基层监督执纪网络化,有效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二、为群众搭台,积极孵化地区内部社会组织

(一)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我市制定出台《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实施意见》,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分类管理制度,大力培育在城乡社区开展为民服务、公益慈善、邻里互助、文体娱乐和农村生产技术服务等活动的社会组织,全市现有社区社会组织32988个、市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6个,区县级孵化基地58个。下一步,我们将加大社区社会组织扶持力度,发挥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为村民开展各类活动提供平台。一是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营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社会氛围,重点扶持与社区治理和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提供专业化、社会化、差异化服务的社区生活服务类、社区公益慈善类、社区文体活动类、社区专业调处类等社会组织,在社区开展各类服务。二是推动社会组织建立诚信承诺制度,建立行业性诚信激励和惩戒机制,引领和规范行业内社会组织的行为。继续推行第三方评估机制,全面开展社会组织等级评定,促进社会组织在自我规范、自我发展的基础上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二)修订完善村规民约。2018—2019年,我局指导区县围绕滥办酒席、攀比炫富、涉黑涉恶等当前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村规民约在村民自治实践中的基础性作用。目前,全市对6925个内容不合理、程序不合法的村规民约全面进行了修订完善,并普遍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各类群众组织,将村规民约的宣传引导和监督执行纳入群众组织的工作内容,推动村规民约“我制定”“我遵守”“我执行”,促进移风易俗。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各地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的督查指导工作,将规范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纳入今年对乡镇干部及村级工作人员的培训内容,指导各地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发扬民主,集中群众意见,最大限度体现全体村民意愿,确保制订过程符合法定程序、条文内容符合法律规范、公布实施符合法治精神,有效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弘扬公序良俗,引导和培育村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确保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成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三、为基层引人,探索公共服务体系

(一)健全乡村法律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法

律工作者和法律服务行业向乡村下沉力度,在实现市级、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实体平台全市区域全覆盖的基础上,又实施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体平台“十百千”标准化建设工程,转移支付市级专项资金近1000万元,打造了具有示范性的10个区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00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000余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拓展公共法律服务渠道,实现法律顾问资源、优秀律师资源网上服务,让村民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实现寻求法律服务、申请行政许可、投诉举报等功能。下一步,我市将全面推进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中国法律服务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三大平台,打造综合性、一站式服务型窗口,为乡村提供普惠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完善服务机制体制,发挥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提供公共法律服务、促进乡村依法治理中的作用。实施基层“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每个村至少培养3名基层“法律明白人”,重点培育一批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村民小组长等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确保乡村群众有一群知法懂法明法的身边人。

(二)完善村干部管理制度。按照中央要求,2008—2017年,全市共选聘大学生村官1499名。从2018年开始,根据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选调生工作的意见》,我市开始推进选调生工作与大学生村官工作有序衔接,不再单独选聘大学生村官。对2017年及以前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在岗期间比照乡镇新录用公务员工资水平确定补贴;选聘后每年至少参加一次集中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周;期满合格大学生村官报考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同时,期满合格后各区县拿出一定指标招录乡镇公务员,其余招聘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2018年及以后新招录的选调生,在录用或试用期满后全部安排到基层进行不少于2年的锻炼,至少安排1年时间到村(社区)任职。下一步,我市将着眼选调更多高素质优秀大学生来渝,坚持定向选调与集中选调分开进行、接续推进,2020年定向选调报考人数达2995人,是去年的3.6倍,拟录用人员共450名,其中清华北大毕业生56人、博士50人。我们将探索建立导师帮带、跟踪培养管理等制度,确保选调生在村(社区)任职期间更好发挥作用、得到锻炼成长、助推乡村振兴。

(三)加强基层优秀人才输送。近年来,我市在加大基层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实施定向培养紧缺专业大学生项目。连续5年(2008—2012年)为艰苦边远乡镇定向培养紧缺专业大学生共1500名。定向培养大学生在校期间享受每人每年6000元的资助经费;完成学业后,安排到乡镇定向单位工作,纳入乡镇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二是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2006年至2019年,我市选拔招募了10272名“三支一扶”人员到基层服务,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人员已全部定向招聘为乡镇事业单位正式在编人员。目前,大批“三支一扶”人员已成长为乡镇领导干部或乡镇站所负责人,为农村基层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三是加大基层实用人才招聘力度。实施基层紧缺实用人才招聘计划,招聘医疗卫生、农林水系统事业单位人员。支持面向高校贫困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人员和优秀村(社区)干部等群体开展专项招聘。指导艰苦边远地区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高层次和特殊紧缺人才目录和标准,对目录范围内的人才支持简化程序招聘。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2020年面向社会公开招募选拔529名“三支一扶”人员到基层服务,为基层培养选拔青年人才。同时,继续加大基层实用人才招聘力度,稳定基层人才队伍。

再次感谢你们对乡村治理工作的关心支持,我们将深刻领会你们的建议意见,结合工作实际,推进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乡村治理能力提升。

此复函已经唐步新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市政协提案委和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联系人:高薇薇

联系电话:89188250  13883281556

邮编:401121

                                重庆市民政局

                               2020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