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59914/2020-02614
  • 主题分类
  • 民政(社会管理)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民政局
  • 成文日期
  • 2020-12-01
  • 发布日期
  • 2020-12-01
  • 标题
  • 重庆市民政局关于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 第0607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 发文字号
  • 渝民函〔2020〕245号
  • 有 效 性
重庆市民政局关于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 第0607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日期:2020-12-01 来源:市民政局
字 号:

民建市委会:

贵委在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大力发展智慧养老 提升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第0607号)收悉。非常感谢贵委对我市养老健康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经与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团市委、市文化旅游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和市大数据发展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养老服务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采取了多项举措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一是在工作上要求。敏尔书记先后10余次在市委常委会会议、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等多个场合上对养老服务工作作出部署,强调“重庆养老服务要坚持政府、市场、社会多管齐下,进一步补齐资源短板,增加优质供给,促进养老服务国际化、品质化发展”“要将养老作为新的增长点,搞好养老新业态”。良智市长先后2次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养老服务工作,提出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并将全市养老服务工作情况纳入政府常务会督查内容,做到一月一督查、一季一通报。建立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养老服务工作,定期研究养老服务发展举措。二是在政策上引领。近年来,我市出台了大量包括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优待、养老服务等惠老民生政策文件和政策法规。具体有《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重庆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重庆市推进养老服务发展实施方案》《重庆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实施方案》等20多个养老服务政策文件。三是在资源上整合。以智慧社区智慧养老云平台为抓手,应用大数据分析支撑科学决策,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和服务资源配置,促进智慧养老绿色发展。以绿色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智慧养老领域基础数据标准研究,打造可以兼容、能够共享的智慧云平台和通用技术标准,整合共享户籍、医疗、社保等信息资源,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汇聚强大养老服务工作合力。四是在氛围上营造。近几年,我市相继开展了孝老敬老典型活动、敬老月活动、普法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尽力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氛围。连续举办十四届中国(重庆)老年产业博览会,2019年老博会以“山水之城 美丽之地 享老之都”为主题,立足西部、辐射全国、面向全球,总展面积达3万平米,组织邀请到新加坡、日本、美国等9国,北京、上海、浙江等17个省市以及重庆市内29个区县组团,逾700家企业参展;同时举办了养老服务智库专家首届年会、养老先锋国际论坛、养老思想者大会、十大孝星评选和颁奖、“精彩人生”才艺大赛、院士专家讲健康等30余场配套活动。展会期间,参观人数达32.6万人次,累计成交金额4357万元;重大项目签约23项,签约金额达375亿元。

这些政策举措对推动我市老龄事业发展,繁荣养老服务市场,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作用。由于我市养老服务体系欠账多,基础弱,养老服务业发展任重道远。贵委所提及4个方面,11条建议,既中肯也实用,我们将下一步工作中重点予以推进。

一、关于全面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的建议。在“千百工程”的基础上,我市积极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网络。按照《重庆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实施方案》(渝府办发〔2019〕110号)要求,各区县紧紧围绕建设目标,整合卫生医疗、生活配套等资源,千方百计盘活闲置资源、科学选址,两江新区购买适老化房产用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铜梁区清理办公、厂房等闲置资源优先用于养老场所,渝中区、合川区等补贴租金支持社会力量自主选址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着力打造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文化娱乐、家政服务、托养护理等“一站式服务”的载体平台。2019年底,新增街道养老服务中心200个、乡镇养老服务中心800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1700个,城市社区设施覆盖率从年初的39%提高到62%,且设施全部具备社区休闲活动和嵌入式托养功能,新增6000张社区嵌入式养老床位。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人均不低于0.2平方米养老用地标准和“一乡镇(街道)一中心,一村(社区)一站(点)”的要求,持续推进居家养老设施全覆盖,督促各区县编制本区县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新建居住区要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原则上与村(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一体或邻近规划布局。对配套建设未达标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对已交付产权人的养老设施,由民政部门履行监管职责,确保养老服务用途。对养老设施未达标的城市老旧小区,区县要通过购置、租赁和国有闲置资产收回等方式,落实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城乡养老服务设施要符合《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及相关建筑防火设计规范,设备配置要适老化和智能化,配备一定的室外活动场所,并统一标识标牌、统一外观形象、统一功能风格、统一文化氛围。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鼓励开发老年宜居住宅、老少同居社区、专业化养老社区,力争2020年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2022年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

二、关于出台养老服务机构评级标准的建议。一是建立养老机构综合评定体系和养老机构运营质量专项“金叶”双评价体系。为准确掌握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底数,促进养老服务质量提升,2019年2月,我局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市养老机构进行了服务质量基本规范评估,评估结果显示,65%的养老机构符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国家标准。2019年10月,我局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申报“星”“叶”级的80家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评定,评出五星级养老机构3家、四星级养老机构13家,五叶级养老机构3家、四叶级养老机构5家。二是出台了《社区养老服务规范》《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范》等3项地方标准,草拟了《养老机构介助老人服务规范》等5项地方标准。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动建立养老服务机构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制订和完善养老服务的设施、服务、管理、安全等各类标准。加强标准化示范引领工作,对成功申报地方性标准的给予奖补资金。强化养老服务标准化的落地执行,增强养老服务标准指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关于推行“一次建成,分布运营”模式的建议。该建议从社区养老服务站生存发展壮大的角度考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将极力倡导。目前,我们致力于构建“中心带站、中心带点”的运营模式。通过公建民营和民办公助的方式,在城市,实行“中心带站”运营模式,由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整合运营辖区所有社区养老服务站,或根据辐射范围,托管运营周边10个左右社区养老服务站;在农村,实行“中心带点”运营模式,由乡镇养老服务中心输送服务到农村互助点、由互助点上门服务进家庭,以此来增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点的运营能力。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增强养老机构运营能力,建立“公建民营”“民建公助”建设运营标准流程和扶持清单,支持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力争比例达到50%以上。深化完善“中心带站”的运营模式,制定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托管运营社区养老服务站工作指引,精准衔接服务功能,规范运营服务行动,运营站点的养老服务中心占比力争达到50%以上。积极培育一批竞争力强、服务效果好、示范作用明显的社区居家养老本土品牌企业,推动社区居家养老连锁化、品牌化,增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营能力。

四、关于落实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源进入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一是降低社会资本举办养老机构准入门槛,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制度,变更为备案登记制度,吸引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制定扶持政策清单,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养老机构给予5000—10000元的建设补贴;出台养老机构床位运营补贴制度,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每张床位500—4800元/月的运营补贴;二是落实税费减免政策。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委印发的《关于养老、托育、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税费优惠政策的公告》(2019年第76号)等文件从增值税、所得税、契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方面制定了清晰的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养老企业可申请享受,为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近两年,全市新增122家社会办养老机构。下一步,我们坚持以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提升供给品质为指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发展,不断探索“政社联动保供给、连锁运营保质效”的社会化可持续运营模式。放宽市场准入,实行备案登记制度,并按照属地原则将备案登记权限全部下放在到区县,以便养老机构就近办理手续。加强运营保障,研究制定养老服务设施基准地价,解决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难题,降低养老企业固定资产投入,激发养老服务兴业热情;为全市养老机构购买综合责任保险,减轻养老机构赔付压力,防范养老机构运营风险。加强运营扶持,对开展的养老服务免征增值税,水电气等价格执行居民价。市级财政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分别给予200万元、20万元的建设补助,区县给予5—15万元的运营补助。扩大社会供给,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整合闲置社会资源,将企业废弃厂房、闲置公共服务设施、商业闲置用房等改造为养老服务设施。

五、关于发挥中介评价作用,推动分类补贴,促使服务机构质量提升的建议。2019年,我市养老服务质量评定工作正是借助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的优势,通过机构申报,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组织专家采取查阅资料,现场踏勘的方式,评选出“金叶”机构名单,得到大家认可。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养老服务中心(站)的评价机制,充分利用评定成果,作为奖优惩劣的依据,以此促进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

六、关于搭建养老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议。我局高度重视大数据智能化和智慧社区建设工作。2017年12月,分管副局长带队考察了贵州大数据应用以及智慧社区智慧养老建设;2018年,完成了智慧养老云平台建设项目的论证、设计及中标工作,引入了阿里巴巴、中国电信等开发单位,确定了“大数据+大平台”的基本思路和“1+3+X”的云平台总体架构,其中,一云:构建智慧社区智慧养老云,提供“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能力和安全运行保障能力;三端:打造手机、电脑、电视三端融合智能化应用入口;“X”应用:本项目先期重点开发智慧社区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智慧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及监管系统四个应用系统,同时接入政务服务、综治服务、物业管理等第三方应用;2019年,完成了项目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支撑平台建设、需求说明书和详细设计说明书的编制、系统部分功能开发及部分数据的采集工作。截至2019年底,区县共填报养老服务机构(设施)数据3817条,养老服务项目数据5822条,村(社区)基础数据10274条,整体数据采集完成率达到92%。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落实“云长制”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管云、管数、管用”工作任务,按照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和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要求,组织推动本系统的业务协同数据共享、资源整合和应用创新工作;认真研究全市政务信息化“5+1+X”的总体格局和民政部“金民工程”总体规划,在纵横交错的信息化总体架构中找准系统定位,推进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并按照《重庆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管理办法》,推进政务数据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同时,加快云平台项目编码实施、测试等工作,争取早日上线。

七、关于以“互联网+”推动医养融合发展的建议。一是积极推动社区居家养老健康服务智能化,截至2019年底,全市建成远程医疗协作网85个,实现区县全覆盖,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参与,通过开通12320、医事通等信息服务平台,多种渠道预约挂号,汇集专业书籍、专家撰写的健康知识3万余条,链接全市200余所医疗卫生机构和10万余名医生,更好满足老年人健康科普、医疗咨询等需求。二是积极推行居民电子健康卡、电子健康档案,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建立更加规范、完整和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三是推进智能化在医养结合服务中应用的试点工作。目前,北碚区政府与四联优侍公司进行合作,实施全域智慧康养驿站建设试点并投入使用。四是我局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四联集团、重庆医药集团等共同打造医养联盟营运平台,探索医养结合营运新模式。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大数据智能化手段,积极整合户籍、医疗、社保等信息资源,促进养老服务公共信息资源向养老服务领域开放,同时,鼓励企业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智能化产品、健康监测可穿戴设备、健康养老移动应用软件 (APP),积极申报智慧健康养老试点示范区县和企业,提高养老行业科技水平,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需求。

八、关于推进社区居家智慧养老的建议。在市级智慧云平台加紧推进的同时,九龙坡、巴南、万州、涪陵、渝北区等区县积极开展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服务,全市约有120万人次的老年人通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享受了便捷、周到的养老服务。其中,渝北区依托区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包制度,列出居家养老服务清单,通过智慧信息平台统一派单,对辖区内所有老年人提供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对特困困难群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居家服务,主要包括线上和线下服务两方面。线上服务包括主动关爱、紧急救援、信息咨询、心理慰藉等服务,线下服务包括助医、助餐、助洁、助浴、助行、助急、助聊等服务。截至目前,已提供线上服务2万余人次,线下服务7349人次,实施紧急救援12次。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大数据平台,建立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评估制度,实现政府有效监管;大力发展“虚拟养老院”,推广物联网和远程智能安防监控技术,降低老年人意外风险,改善服务体验。整合社区资源,集中发布日常生活服务、健康管理、紧急救援、精神慰藉、服务预约等养老服务项目,实现精准对接需求与供给,为老年人提供“点菜式”养老服务;实施“养老服务+”计划。支持养老服务与文化、旅游、餐饮、家政、教育、健康、金融、地产等行业融合发展,创新养老服务产业新模式与新业态,拓展旅居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养生养老等领域。

九、关于加大投入,完善保障制度的建议。2019年,市级财政对养老机构给予建设补贴约2274.5万元,支持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投入2.656亿元,各区县给予运营补助约3000万元,进一步扶持养老机构发展。对高龄失能老年人补助资金达1.5亿元,发放高龄津贴约1.5亿元,对老年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补贴约6亿元,进一步保障老年人基本服务。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大养老服务财政资金支持,从今年起,市、区县将分别不低于60%、80%的福彩公益金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补贴和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基本公共养老服务。市残联将提取的市级福彩公益金中不低于60%的资金用于失能老年人照料中心建设。同时,建立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心理慰藉、日间托养、紧急救援、文化娱乐等6类基本公共养老服务项目,制定基本公共养老服务清单,做到清单之内项目以政府支出责任为主,清单之外项目以个人和家庭支出责任为主,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发展,促进基本公共养老服务均等化。

    十、关于培育专业养老服务人才的建议。近年来,我市积极支持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一是鼓励高校设置老年护理和老年社工专业,推进养老服务相关人才培养,目前,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大专院校6所,中职学校38个,在校学生约4万人。二是举办养老护理员、养老服务标准化和风险防控、全国养老机构业务管理系统、社区居家养老全覆盖、养老机构等级评定评审员、农村敬老院院长等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和职业技能。各区县举办养老服务业务培训313班次,培训从业人员5330人次。全市现有养老护理人才6608人。三是举办“巴渝工匠”杯养老服务职业技能竞赛,开展“最美护理员”评选活动,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发全市养老一线从业人员钻研业务的热情,进一步增强了养老护理员的归属感和社会认同度。下一步,我们将鼓励各类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在普通高校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等相关专业,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建设,引导更多养老护理员从事养老服务。大力实施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建强专业队伍,力争到2022年培训2000名中层管理人员、20000名一线养老护理员。完善人才岗位津贴、社保补助和入职补贴等措施,培育养老服务专业化队伍。

    十一、关于发展多样化的养老服务组织类型的建议。一是坚持“村级主办、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因地制宜、自助管理、互助服务”的原则,依托村级互助服务点和原有农村幸福院、五保家园等农村养老服务平台,充分利用闲置校舍、民房等,发展村“两委”牵头、基层老年协会和老年社工组织等配合的为老服务队伍,探索开展以“时间银行”为主要内容的为老志愿服务,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邻里互助、定期探访、居家上门、生活照料等养老关爱服务。全市已建成村级互助养老点2552个,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加快推进,进一步提升了农村便捷化养老服务能力。二是加强老年社工人才培养,通过“专业社工培育+专业培训培养”等方式,加强老年社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素质提升,注重老年社会氛围营造,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吸引更多专业非盈利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中,目前,全市参与养老服务的社工队伍达130余家,老年社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已超1.2万人。下一步,我们将把具备资质和服务能力的社会组织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承接主体,支持其接受委托,依法为特殊老年人办理入住养老机构、就医等事务。积极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开展老年供餐、定期巡访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打造“三社联动”机制,以社区为平台、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大力支持志愿养老服务,积极探索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线下养老顾问,依托已建成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社区养老机构,设置“养老顾问”点,为居家老年人解释相关政策,介绍服务资源,推荐合适的养老服务项目,提供养老政策指导,开展家庭养老支持服务。做好顾问员培训,培育金牌顾问员,推出“线上”养老顾问,在PC端和移动端提供养老顾问服务。

此复函已经唐步新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市政协提案委和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再次感谢贵委对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联系人:卢应杰

联系电话:88563090

邮编:401121

 重庆市民政局

2020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