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代华委员:
您在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在全市培育乡村康养文化的建议》(第0704号)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康养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经与永川区政府、市农业农村委、市卫生健康委共同研究办理,现将提案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坚持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发展原则,把养老服务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围绕新时代健康养老生活新方式,促进养老与养生、医疗、旅游、休闲、体育、文化旅游等相融合,积极推动全市康养产业发展。
(一)完善政策体系。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康养产业发展纳入《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庆市健康老龄化规划》,出台《关于印发重庆市推进养老服务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办发〔2019〕129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工作的通知》(渝卫发〔2019〕47号)等涉及康养产业的政策文件,将康养产业发展纳入养老服务产业新业态发展范围予以重点推进,基本形成了相互衔接、互为支撑,既有指导性,又有操作性的康养政策体系。
(二)促进产业发展。连续十三年举办中国(重庆)老年产业博览会,繁荣老年服务和老年用品市场,开展康养小镇试点工作,鼓励养老机构产业化、连锁化发展,养老服务产值达1500亿元,全市建成养老产业聚集区3个,国家级示范养老机构2家,医养结合示范机构5家。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康复疗养服务、养生休闲服务和健康养生食品,打造和提升中医博物馆5个、基层精品中医馆30个、特色景区91个、特色旅游线路62条,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重庆)基地和石柱黄连、酉阳青蒿等多个国家GAP基地,推进农村康养产业发展。
(三)加强人才培育。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8所本科院校开设护理学、康复治疗学、针灸推拿学等5种与“医疗康养”“健康养老”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在校生4796人;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6所本科院校开设林学、农学、园林等6种与“农业康养”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在校生4365人;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13所本科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与服务等2种与“旅游康养”相关的本科专业,在校生4814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13所高职院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老年服务与管理护理、针灸推拿等7种与“医疗康养”“健康养老”产业相关的高职专业,在校生15598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等8所高职院校开设休闲农业、园林技术等4种与“农业康养”产业线管的高职专业,在校生1151人;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等20所高职院校开设与“旅游康养”产业相关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4744人。通过举办养老护理员、养老服务标准化和风险防控、全国养老机构业务管理系统、社区居家养老全覆盖、养老机构等级评定评审员、农村敬老院院长等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和职业技能,加大康养人才培训力度。2019年,各区县举办养老服务业务培训313班次,培训从业人员5330人次。全市现有养老护理人才6608人。举办“巴渝工匠杯”养老服务职业技能竞赛,开展“最美护理员”评选活动,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养老从业人员的归属感和社会认同度。
(四)推进试点建设。出台《重庆市民政局关于开展市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试点工作的通知》(渝民〔2019〕26号),依托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在武隆仙女山、綦江横山、万盛黑山谷、江津四面山、石柱黄水、酉阳龚滩等地建设完成6个生态环境好、康养结合紧、养老服务强、人文氛围浓、特色鲜明、市场认可、可持续发展的“市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进一步促进康养产业等养老服务新业态发展,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会同市经济信息委、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开展了第三批智慧健康养老试点申报工作,指导四联优侍科技养老产业有限公司和光大百龄帮(重庆)康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单位。会同市林业局等部门支持巴南区彩色森林康养基地、永川区茶山竹海森林康养基地、綦江横山森林康养基地、武隆仙女山森林康养基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森林康养基地等5个地区申报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其中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和綦江区横山镇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
您在提案中针对我市康养产业发展从发展定位、体制机制、产业规划、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了非常好的思路,对我市康养产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这些建议也正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现就相关建议办理的打算报告如下:
(一)关于挖掘康养文化的建议。一是提炼标志性文化元素。按照永川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康养产业将以茶山竹海为核心吸引力,以自然生态、传统文化为支撑,建立康养度假旅游产品体系。茶、竹、文、旅融合,开发茶、竹养生产品;结合大地艺术和农耕文化,开发民宿度假旅游产品;结合假日体验,开发亲子度假旅游产品;结合林下经济,开发原生态食疗产品;结合户外运动,打造森林有氧运动康养产品;结合体育赛事场馆,开展体育旅游专项产品。二是创新康养产业的文化载体。永川区拟规划建设重点乡村养生养老旅游基地,结合乡村旅游,在“一节三季”,即国际茶文化旅游节、赏花季、采果季、养生季,开展永川乡村旅游品牌节会活动,进一步推广康养产业,各康养项目本身也可按不同特色分别推出不同主题活动,吸引不同消费群体。三是融合智慧康养集聚发展。结合智慧旅游规划,各景区及“乡村时光”示范点建设的康养产业项目将全面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手机讯息畅通。依托永川区智慧城市和智慧旅游建设工程,利用开发永川乡村旅游网络虚拟漫游体验项目,推动康养项目营销,康养服务在线预售预订,管理在线适时调度,将康养数据信息纳入乡村旅游数据信息与交通、安全、气象、商贸等涉旅信息深度互联互通、共享互用。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创新发展养生文化、康复理疗、医疗护理、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健康服务模式,继续推动智慧康养、森林康养创建和申报工作,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康养、休闲康养等新模式,同时依托特色农业、自然生态、民族村居等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景、兴办乡村乐、展示乡村艺、推出乡村味、包装乡村礼、举办乡村节、组织乡村赛、优化乡村境、推广乡村旅、鼓励乡村行、搭建乡村云、提升乡村品、富裕乡村人,积极参加农业农村部最美“乡创、乡红、乡艺、乡厨、乡贤、乡社、乡品、乡园、乡景、乡居”推介工作,建设各具特色地标项目,培育多元素地域产品。
(二)关于培养专业人才的建议。一是继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支持康养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培养康养相关人才。二是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支持相关院校开展康养相关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双基地”、校企合作示范项目、示范职教集团建设,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促进校企共建专业、课程,共享师资、实训基地等资源。三是继续开展“1+X”证书试点工作,扩大试点范围和规模,推动高校康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是发挥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作用,开设养老康复或者健康照护方面专业,加快培养适应现代老年医学理念的复合型多层次人才,组织开展康复服务的专业技能培训。
(三)关于完善政策体系的建议。继续加大康养产业政策扶持力度,每年约筹集7.5亿元用于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贯彻落实《重庆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办发〔2019〕110号)要求,力争2022年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二是印发《重庆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意见》,贯彻《重庆市长期护理保险实施细则(试行)》,总结大渡口区、巴南区、垫江县、石柱县等4个区县试点经验,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三是贯彻落实《关于印发重庆市推进养老服务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办发〔2019〕129号)要求,从规划、用地、减轻税费、金融服务、医疗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明确健康养老相关扶持政策。通过政策性银行对市内健康、养老、旅游产业和项目提供金融支持,抵押补充贷款利率比贷款基础利率低5个百分点。四是贯彻落实《关于做好返乡下乡创业人才投资兴业用地保障助推乡村振兴指导意见》(渝规资〔2018〕185号)、《关于做好点状用地审查报批工作的通知》(渝国土〔2017〕704号)等政策文件,推进养老养生等康养产业有关项目可根据区位条件、依托山林自然风景资源实行点状布局、点状报批,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社会资本共同举办企业发展有关产业。五是加大力度保障康养产业相关项目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2019年切块向各区县下达乡村振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专项指标共约9218亩。持续推进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非营利性康养产业项目,以划拨方式供应土地;对营利性康养产业项目,以有偿方式供应土地;鼓励以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灵活方式供应土地。六是将康养产业深度融入乡村休闲旅游业“十四五”规划编制中,紧密结合康养与乡村休闲旅游业,立足发展山地特色高效产业,延伸产业链,丰富乡村休闲旅游业新业态,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此复函已经唐步新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市政协提案委和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再次感谢您对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联系人:谭竞
联系电话:89188324 89188325(传真)
邮政编码:401121
重庆市民政局
2020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