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委员:
您在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临时救助工作的建议》(第0219号)收悉。经与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卫生健康委、市残联共同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确保临时救助工作有序推进。社会救助涉及民政、教委、住房城乡建委、人力社保、卫健委、医疗保障、残联等相关部门,是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民生制度。牵扯的部门多,涉及的工作量大,特别是临时救助关乎兜底线,救急难,更要从健全制度着手,下一步我们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完善社会救助工作联席制度。依据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建立重庆市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渝府办发〔2014〕164号),定期召开社会救助联席工作会议,分析社会救助体系的重大制度、政策、体制和机制;统筹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政策的协调发展和有效衔接。督导推进全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解决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过程中跨部门信息共享的问题,强化部门协作配合,统筹推进全市临时救助工作。二是切实增强民政部门的统筹协调能力。按照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救助的统筹和组织协调能力。按工作职责分工,明确各部门工作任务和职责划分,主动研究社会救助工作,及时提出需提交联席会议讨论的议题,认真落实联席会议议定事项,协同处理临时救助工作中需要跨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定期通报临时救助工作开展情况。三是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每年要争取宣传部门的支持,联系所有成员单位,定期广泛开展社会救助宣传月、宣传周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以及村居宣传栏,村村通广播等广泛宣传社会救助政策,发放救助宣传单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求必应,有困必帮,有难必救。
二、切实抓好收入核查认定工作,确保救助更精准。充分发挥市低收入核查比对认定中心的作用,依托核查比对系统,积极整合各部门的数据资源,从困难家庭家庭成员、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三个方面入手,以家庭为单位,以收入为依据,切实抓好困难群众收入的核查认定工作。我市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2013年末市级核查机构挂牌成立启动,2015年建成覆盖全市所有区县及镇街的市级核查平台并上线运行。多年来,系统陆续整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公积金中心、市公安局、市高院、市税务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卫健委、市总工会等部门20余项数据,通过信息核对,民政部门对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救助精准度逐步提升,群众满意度逐年提高。但是根据实际工作需求,还有部分认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的重点数据项仍然缺失,精准核查精准救助的工作瓶颈亟待突破。2020年,市民政局要通过大数据管理局接入人社部门的社保参保、领取工伤、领取养老、领取失业四类数据。在9月前,再与人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开通金融资产查询信息数据。进一步完善各类数据的接入,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积极开展困难群众收入核查认定工作,推动临时救助及时发现,快速判断,精准施救。
三、细化政策措施,让救助更阳光。结合脱贫攻坚和防疫控疫工作的客观需要,依据国务院和市政府的文件精神和您的提案要求,进一步明确临时救助对象范围,仔细划分困难情形,合理制定救助标准,规范申请审批程序,围绕困难群众之所需,本着方便快捷,及时有效的原则,推进按标施救。同时,要加强同纪检、监检部门联系,依托纪检监察部门将临时救助制度落实情况作为督查督办的重要内容,定期检查、公示。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加强临时救助资金的监督管理,防止弄虚作假,优亲厚友。对出具虚假材料骗取救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并在社会信用体系中予以记录;对管理不力、责任不落实、处置不及时、造成严重后果的各级政府及民政部门追究相关责任;在临时救助审核审批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的人员,严肃追究责任。
四、充分发挥重庆社会救助基金会的作用,切实做好急难救助工作。2011年,我市率先在全国省级成立了第一个政府投入、财政出资注册、市民政局主管的专门从事社会救助的公募慈善组织,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财政出资,基金运作”的应急救助模式,专门承接政府转介服务,对居住或生活在本市境内的因遭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问题的群众积极开展急难救助,效果明显,成效显著。成立10年来,已筹集1.8亿元,对1.2万名困难群众实施急难救助,但存在着基金体量偏小,救助范围偏窄,救助标准偏低的问题。下一步,我们一方面将进一步争取财政和各部门支持,保证扩大政府财政资金来源,整合部门资金,不断扩大基金规模,依托现有的基金运作模式,另一方面积极搞好公募活动,引入社会资金,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的急难救助工作。同时,从今年起,我局按照“兜底线、保基本、救急难、促发展”的基本思路,本着政府引导、社区主导、居民互助、社会参与的原则,以“统筹救助资源、增强兜底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动员所有社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社区直接救助工作,推动救急难工作创新发展。
此答复函已经唐步新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市政协提案委和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联系人:韦 荣
联系电话:89188294
邮政编码:401121
重庆市民政局
2020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