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59914/2021-01550
  • 主题分类
  • 民政(社会管理)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民政局
  • 成文日期
  • 2021-11-22
  • 发布日期
  • 2021-11-22
  • 标题
  • 重庆市民政局关于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0565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 发文字号
  • 渝民函〔2021〕198号
  • 有 效 性
重庆市民政局关于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0565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日期:2021-11-22 来源:市民政局
字 号:

朱玉伦代表:

您在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建立特殊儿童新康养体系的建议》(0565号)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儿童福利事业的关爱、关注和支持。经与市卫生健康委、市教委、市残联等部门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建立制度,完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服务体系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治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近年来,市卫生健康委已建立完善覆盖婚前、孕前、产前和产后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服务体系和制度,广泛开展出生缺陷防治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启动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地中海贫血防控、贫困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等公共卫生项目,积极推动将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出生缺陷治疗纳入大病保障,神经管缺陷等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下降。

二、采取措施,推进发展

市教委将特殊教育作为改善和保障民生、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会同相关部门大力推进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在加大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安置、控辍保学、教育康复、职能培养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政策举措,力争保障每一位适龄残疾儿童享有公平受教育权益。

一是实施一人一案,全面提高普及水平。按照全覆盖、零拒绝的要求,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通过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特教班、随班就读等多种形式,逐一安排接受义务教育。对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适龄残疾儿童实行一人一案、送教上门,全部纳入学籍管理。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教室)为支撑、以送教上门和其他安置方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大格局。2020年,全市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7.5 %

二是改善办学条件,整体优化教育资源。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特殊教育学校资源教室、资源中心建设和设备设施配备。目前,全市95%以上的特教学校达到中小学标准化学校要求,完成了校校通工程和学校网站建设。在特殊教育学校和部分普通学校建设了惠及残疾学生的康复训练室、游戏治疗室、感统室、医教结合室等资源教室,配足配齐教学和康复设备,配置资源教师,真正做到有平台、有设备、有人员,不断满足残疾儿童康复和学习的需要,大大提高了中小学校实施康教结合的实效性。

三是完善保障机制,切实提升教育质量。市教委积极联合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残联共同推进全市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库建设,在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设立了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并在中心城区、都市新区、三峡库区、武陵山区成立了四个片区特殊教育发展指导中心,逐步形成专业引领、资源共享、辐射力强、以点带面、相互支撑新发展模式。同时,依托高校开展全市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深化课堂教育改革,不断提高特殊教育办学水平。

三、部门联动,特殊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与服务机制落实到位

一是政策保障到位。市残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等相关部门联合推动市政府出台《重庆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意见》,并联合印发《重庆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我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由项目实施转变为政策保障。全市40个区县出台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细则,10个区县扩大了救助年龄范围,33个区县放宽了家庭经济条件限制,31个区县明确了交通生活等补助标准。2019年以来,全市共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11360人(次)。

    二是服务机构健全。市残联牵头制定《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等级划分要求》(DB50/T7312016),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等级评定工作,对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场地设置、人员配置、设备配置、康复服务人数、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综合服务能力评定。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161280个类别,实现所有区县全覆盖。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康复专业人才培养,选派骨干人员参加国家级相关培训班,2018年以来举办市级各类别康复专业技术培训班28期,培训孤独症康复专业技术骨干3000余人(次)。2020年首次举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发展与人才培养研讨会,邀请全市开设康复专业高等院校、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负责人和相关专家50余人,就构建康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等进行研讨,牵线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重庆市城市职业管理学院签订康复人才合作协议。

    四、整合资源,提升儿童福利机构服务能力

    一是发挥市级与区县级儿童福利机构联动作用。市级2家儿童福利机构积极发挥作用,对区县儿童福利机构提供特教、医疗、康复等服务支持和业务工作指导。

二是儿童福利机构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已纳入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的儿童福利机构,探索向家庭残疾儿童开放,如,市儿童福利院作为民政部确立的明天计划脑瘫康复训练示范基地,多年来为社区家庭残疾儿童开展康复治疗,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为有需求的20名社区家庭残疾儿童进行线上康复训练。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利用资源优势,培养心理、社工、护理专业技能人才,开展孤残儿童就业培训等服务;利用专业优势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精神慰藉、临时照料、亲职教育等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力量参与儿童福利服务,做好机构内儿童心理疏导、疾病预防和治疗、人际关系调适等工作。

三是推进儿童福利机构成年残疾孤儿安置。2020年,将身体残疾、无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就业能力的市级儿童福利机构91名成年孤儿转入30余家社会福利机构,按照现行集中供养特困人员保障政策予以安置,提供日常照料、治疗康复服务,切实维护其基本权益。

五、下一步打算

    结合您的建议,下一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支持重庆特殊儿童新康养体系快速健康成长。

一是广泛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和治疗。广泛开展苯丙酮尿症(PKU)、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等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和听力筛查,对患儿早发现、早治疗,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阳性病例的随访、确诊、治疗和干预,切实降低儿童智障和听力残疾发生;做好特殊儿童康复服务数据收集和需求调研,做好三早相关工作。

二是深入开展儿童残疾防治和服务。实施0-6岁儿童残疾筛查项目,以视力、听力、肢体、智力残疾及孤独症为重点,推动0~6岁儿童残疾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相衔接,使残疾儿童及时获得相关服务。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为特殊儿童提供均等、精准、有效的康复服务;加强家长康复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等配套服务,全程帮助特殊儿童身心成长和融入社会。

三是积极开展救助项目。推动完善出生缺陷患儿救助及医疗保障制度,实施先天性结构畸形、遗传代谢病救助项目,减轻患儿家庭及社会负担。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出生缺陷防治,大力开展社会宣传、患儿救助等公益活动。

四是推进儿童福利机构提质发展。市民政局拟培育2家儿童福利机构为高质量发展示范单位,为其他儿童福利机构提供特教、医疗、康复等服务支持,为社会残疾儿童提供专业化康复医疗等服务。

五是加强与各大高校合作。市残联邀请驻渝相关高等院校专家开展培训,为特殊儿童康养体系的建立培养专业人员,为后续惠残政策的制定和延伸提供实践支撑。

最后,再次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市困境儿童关爱工作的积极建言和大力支持。

此答复函已经唐步新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人:秦永华

联系电话:88563070

邮政编码:401121

                              重庆市民政局

                             202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