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59914/2023-00464
  • 主题分类
  • 民政(社会管理)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民政局
  • 成文日期
  • 2023-09-18
  • 发布日期
  • 2023-09-18
  • 标题
  • 重庆市民政局关于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168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 发文字号
  • 渝民函〔2023〕136号
  • 有 效 性
重庆市民政局关于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168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日期:2023-09-18 来源:市民政局
字 号:

邓煜坤代表:

  您在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失能失智老人专业照护模式的建议》(第0168号)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养老服务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建议很有针对性,问题分析准确、意见建议系统,对提高失能失智老年人养老质量及促进我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经商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现对您提出的建议答复如下:

我市是全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较早的省市之一,并呈现出基数大、失能多、增速快的特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常住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701.024万人,占总人口的21.87%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547.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08%,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五、西部第一,人口老龄化率高出全国3个百分点;按照失能失智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比例18%测算,全市失能失智老年人达126万多人;老年抚养比约28%,三个劳动力供养一个老年人。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口,特别是失能失智老年人口,是养老服务的大头和重点保障对象,在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充分的当下,照护失能失智老年人,让他们有尊严地老去,成为很多家庭的忧心事迫切需要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扩大失能失智老年人养老服务供给,有效满足失能失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一、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总体情况

   (一)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持续在全市开展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活动,不断改善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消防基础设施条件,切实提高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消防安全水平,确保失能特困人员生命财产安全。连续4年升级改造农村敬老院,推进农村敬老院提档升级。大力推进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工程,将部分乡镇敬老院或养老机构改造为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设施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机构60个,实现每个区县至少有1个失能集中照护机构目标。提档升级敬老院529家,建成乡镇养老服务中心669个,为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水平不断提高。按照民政部等部委统一安排部署,自2017年开始连续4年开展养老院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清除整治重大安全风险隐患,提高失能特困人员照护服务质量。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市特困供养服务机构进行服务质量基本规范评估,评估结果显示,特困供养服务机构设施设备、食品安全、卫生防疫、管理服务等方面基本符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国家标准。提高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分类确定照料护理补贴标准,2022年,全护理、半护理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补贴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300元、200元,供养保障动态调整机制基本建立。
  (三)服务队伍能力素质不断增强。每年举办全市农村敬老院院长、全市养老机构标准化和风险防控、养老护理员培训班,提升养老机构管理服务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组织开展寻找重庆“十大孝星”“最美护理员”“最美养老工作者”活动,大力宣传“最美护理员”事迹,让他们的劳动创造和社会价值在全社会得到尊重,激发其他养老护理员自觉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开展“寸草心·守护者”家庭失能照护者公益培训,提升家庭失能照护者服务能力。

二、关于代表指出的问题

邓代表,正如您所言,我市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工作还存在“缺乏专业照护机构、缺乏专业照护人员、兜底保障能力还需加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确实是制约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质量的瓶颈。我们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四个方面:一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市情客观存在。人口老龄化的过早到来,削减了劳动力人口的数量,提高了老年抚养比的比重,对就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未富先老”正逐渐向“边富边老”转变。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129.03亿元,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66元。虽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年攀高,但“未富先老”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养老的财富基础还不够坚实,老年人的购买力、支付能力还比较有限。二是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涉及民政、发展改革、财政、市场监管、卫生健康、住房城乡建设、规划自然资源、人力社保、医保等部门,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通力合作的机制有待加强。三是养老服务保障制度有待完善。受财力影响,现有保障政策规定,公办养老机构只供养有意愿入住的特困人员,低保和其他经济困难的失能失智老年人暂未纳入集中供养范围。政府针对养老服务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刚刚推开,对象只包含部分老年人,商业型的护理险还未广泛开展,长期照护服务的体系以及项目、标准、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尚待建立。四是因体制机制和社会认知度的缺失,养老护理员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差、劳动强度大、工作风险高,养老护理员招人留人用人难问题突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离“基本稳定、数量充足、素质良好”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三、关于代表所提建议

(一)关于优化“两院”,解决农村老年人照护问题的建议。按照市委、市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决策部署,从2019年开始,我市积极推进农村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工程和农村敬老院提档升级“三改”(热水供应常态化、房间寝具标准化、公共空间适老化)项目,撤并关停位置偏远、规模较小的敬老院,将交通条件便利、辐射保障人员多、基础条件好的敬老院改造为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制定印发《重庆市农村养老服务全覆盖实施方案》,召开全市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现场推进会,鼓励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一体建设、一并服务。简化乡镇卫生院举办养老机构审批手续,鼓励引导乡镇卫生院拿出部分床位转型为养老床位,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医疗需求。下一步,我局将会同发展改革、财政、卫生健康等部门,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农村敬老院、乡镇卫生院融合度、服务能力,最大限度解决农村老年人照护问题。

(二)关于联合试点、探索医养结合专业照护模式的建议。近年来,我市把医养服务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聚焦老年人的失能失智康复护理、慢病常见病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和日常管理等重点,加强养老服务与医疗卫生服务的协调合作,与家庭医生、执业医师护士多点执业等改革相互动,与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等医疗机构相衔接,探索从居家到社区、机构,从养老机构到医疗机构,衔接顺畅、融合统一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整体提升解决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问题的能力。支持从医养结合的角度对养老服务机构分层管理,鼓励以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为平台,支持医疗卫生资源进机构、进社区、进家庭,定期组织流动助医服务车、服务队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以医办养、养办医、养老机构与定点医院签订服务协议、畅通就医绿色通道等方式推进医养康养相结合。下一步,我局将会同卫生健康等部门,总结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垫江县医养结合试点经验,适时复制推广,推动医养结合工作取得新成效。

(三)关于校企合作、补足专业照料护理人才短板的建议。养老护理人员年龄偏大、工资待遇偏低、人员流失严重、专业化人才缺口明显,制约着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养老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养老服务业对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我市养老服务人才需求缺口较大,特别是养老护理员缺口已高达1.5万人左右。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市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积极扩展人才引进渠道,提升养老服务人才供给能力和水平。支持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护理职业学院、重庆五一技校等中高等院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推动成立重庆养老服务产教联盟,加强校企合作,畅通人才培养渠道。目前,我市有27个中专、专科、本科院校和联合办学点开设有护理专业(医疗护理),8所技工院校开设了养老护理相关专业,3所大专院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每年毕业生约1.7万人。二是探索建立激励保障机制,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我局会同市人力社保局开展养老护理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等养老服务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试点工作,完善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制度,畅通职业晋升渠道,将职业技能等级认证与护理员工资待遇挂钩。支持九龙坡等区县探索建立养老护理人才入职补贴等激励保障机制,提高养老护理人才吸引力和稳定性。三是组织开展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和各类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才能力水平。组织养老护理骨干参加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养老护理员职业竞赛,为养老服务人才搭建展示自我、相互交流、促进成长的平台。制定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工作计划和养老护理员教育培训课程体系,依托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等平台,整合职业技能培训政策资源,分类组织开展市、区县以及机构层面养老服务人才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护理员护理技能。下一步,我局将会同财政、人力社保等部门,适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入职补贴、岗位津贴、职业年金等制度,大力开展先进典型褒扬工作,努力补起养老护理人才短板。

此答复函已经我局唐步新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再次感谢您对我市养老服务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重庆市民政局

                            2023321

联 系 人:倪伟

联系电话:89188327

邮政编码:4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