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鑫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助推高质量救助体系建立的建议》(第1047号)收悉。非常感谢你对我市社会救助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你的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完善我市社会救助政策、织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保障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经与市财政局、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税务局、市医保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信息共享,构建联动救助
近年来,我市社会救助政策制度逐步健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推广实施,低保等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试点有序开展,困难群众申请社会救助更加便捷,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一是建立主动发现机制。市民政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的通知》(渝民〔2022〕234号),推进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建立完善,明确依申请救助是社会救助的主要方式、主动发现是依申请救助重要补充的功能定位。通过线下主动摸排、动态跟踪,线上信息共享、数据比对等方式,主动发现困难群众救助需求,有机结合依申请救助和主动发现两种方式,有效提高社会救助制度可及性、覆盖率,织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二是持续深化“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打造功能一体、面向全域、部门协同、上下贯通的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实施“一站式”救助服务,力争困难群众“进一个门、办所有事”。三是加强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在民政部门自身掌握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等人员信息的基础上,导入相关救助职能部门专项救助信息数据,汇集易致贫返贫人口、支出型贫困人口等低收入人口信息数据,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常态化救助帮扶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强动态管理,实施精准救助
开展兜底解忧精准保障行动,持续强化兜底保障扩围增效。一是积极推动社会救助申请向移动端延伸,推进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畅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规范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办理及转办程序,及时回应群众反映问题。二是健全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机制,加强市级核查比对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包括银行、保险等金融信息在内的13个部门36类信息实时在线核查。三是关注重点人群。对经信息核对发现家庭经济状况存在疑问的,进行调查核实;对低保经办人员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员近亲属获得低保的,实行近亲属备案制并逐一核查,坚决杜绝“人情保”“关系保”等优亲厚友的情况发生。
三、加强队伍建设,主动服务救助
加强困难群众主动发现队伍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上下衔接、政社联动的主动发现网络。一是重点关注有求助意愿但申请能力不足、对申请流程不知晓的特殊困难群众,通过线下主动摸排、动态跟踪,线上信息共享、数据比对等方式,主动发现困难群众救助需求。二是强化基层工作力量,推动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通过规划项目、第三方劳务派遣等方式,切实加强基层社会救助工作力量供给。三是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在完善现有专项救助的基础上拓展新型救助服务,积极发展康复与护理、看护与托管、心理咨询和疏导、就业扶持和指导等服务类社会救助,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
四、加强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多元救助
积极筹措资金,着力推动37条社会救助重点举措落实落地,支持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一是搭建多方参与平台。通过动员引导慈善救助、鼓励社工参与、促进志愿帮扶等措施,加大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力度,探索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机制,搭建社会资源与困难群众救助需求对接平台。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商业保险、慈善基金、社会捐赠等各方参与的综合保障制度,切实缓解困难群众在就医、就学等方面的压力。三是创新实施“民政惠民济困保”综合保险项目,为低保、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缴纳保费,提高困难群众风险抵御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采纳你的建议,指导区县落实好社会救助政策,确保困难群众精准识别。一是持续开展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二是增强兜底保障效能,将救助政策向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倾斜,有序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三是迭代升级现有救助信息化平台,依托互联网平台在线办理事项,推动社会救助一件事一次办。四是继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配合审计、纪检等部门,继续加强监督检查工作,督查抓好审计整改,举一反三抓好排查整治。加强救助绩效评价,精准落实政策,切实维护好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
此复函已经丁中平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反馈我局,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再次感谢你对我市社会救助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重庆市民政局
2023年6月27日
联 系 人:刘振
联系电话:89188292
邮政编码:4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