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59914/2024-00626
  • 主题分类
  • 民政(社会管理)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民政局
  • 成文日期
  • 2024-04-07
  • 发布日期
  • 2024-04-19
  • 标题
  • 重庆市民政局关于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0912号提案答复的函
  • 发文字号
  • 渝民函〔2024〕139号
  • 有 效 性
重庆市民政局关于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0912号提案答复的函
日期:2024-04-19 来源:市民政局
字 号:

赖晓东委员

您在市政协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重视并加快推进我市严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建议》(第0912号)收悉。经与市残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委宣传部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精神康复资源投入”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根据国家部委的部署和要求,立足实际,不断加大投入、加强机构建设、汇聚发展合力,认真抓好任务落实。一是财政投入不断加大。2020年至2023年,市财政累计安排1600余万元支持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今后三年,市、区县财政预计将投入5000余万元,持续推动工作发展。二是机制建设不断加强。全市民政系统5所精神卫生福利机构中,2所达到三级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标准、2所达到二级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标准,共开放床位3700余张,收治特困、低保、救助托管及社会精神患者等3300余人。三是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推动开发建设“精康融合服务平台”,目前已布局打造市级联系指导点11个、区县级技术指导中心41个、镇街(社区)康复服务站(点)1152个,构建起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四级服务网络。四是服务品牌持续深化。坚持以“关注身心健康,发展社区康复”为主题,按照“中心+站点”的布局架构,充分利用养老、残疾人康复、精神卫生等服务机构活动场所,着力探索患者+社区+社工+医生+家庭+慈善+就业等“1+N”融合服务模式,成功培育和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社区康复服务品牌“渝康家园”,登记在册接受社区规范康复服务率52%970余名康复患者实现辅助性就业,社会认可度日益增强。

下步,我们将按照您的建议,加大协调力度,进一步加大精神康复资源投入,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工作发展。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纳入民政部门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统筹推动、统筹支持,促进全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城乡协调发展。二是进一步探索机构可持续发展路径。在继续保持适当的财政资金投入基础上,大力探索机构通过为有条件的服务对象和家庭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收取适当费用,最终达到依靠自身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认真落实国家“精康融合”专项行动工作部署要求,积极利用民政、卫生健康、残联等部门(组织)的相关精康资源,指导各区县结合实际,建立“指导中心+康复服务站(点)”架构,力争到2025年,全市100%的街道、80%的城市社区和50%的乡镇开展精康服务,登记康复对象接受规范服务率达60%以上。

二、关于“多方参与合力推进精神障碍康复,畅通转介机制”的建议

自我市出台《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渝民发〔201917号)以来,市级和区县层面均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单位和个人尽力尽责,全社区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一是协调合作得到加强。民政、卫生健康、残联等部门(组织)建立了定期联系沟通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协调做好政策扶持和监督管理工作。二是康复形式不断丰富。各区县科学选定符合开展康复服务的场所,设置活动区、阅读区、职业康复区、心理咨询室、户外活动区、日间休息室等不同康复区域,并在具备条件的社区康复服务场所开展农疗、花疗等多种形式的康复活动。三是康复服务更加规范。市民政局联合市卫生健康委、市残联联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资源共享与转介管理办法〉的通知》(渝民〔20248号),明确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相关部门职责、机构注册及退出、服务人才库建设、转介服务流程等规定,有力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内容与形式的优化,打破了精神障碍患者数据信息跨部门、跨系统、跨层级流动存在的“壁垒”,有效提升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整体效能。

下步,我局将按照您的建议,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市残联落实《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资源共享与转介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要求,合力推动转介机制规范运行。一是强化部门合作。在建立全国统一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国家转介平台的基础上,实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跨部门、跨系统的信息共享。二是加强督促指导。指导各区县民政部门统筹辖区内精康转介服务监督管理,推进辖区内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的建设等工作。三是加强宣传学习。着力加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资源共享与转介管理政策的宣传和学习。四是加强监督评价。切实加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转介服务的跟踪监测与评估,并适时开展抽查。

三、关于“提升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能力”的建议

2023年,我市深入开展“精康融合行动”,加强服务供给和人才支撑,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一是建成全覆盖的服务体系。在全市181个城市街道、1448个城市社区、393个农村乡镇,建成覆盖全市所有区县的四级服务网络,服务精神障碍患者3.7万余人。二是统筹协调各类服务资源。民政部门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协调各方力量,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家庭主责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制,医疗、精神卫生福利、养老服务、残疾人康复等机构的康复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三是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参与服务供给,目前全市参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各类机构已有56家。四是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举办2023年全市“精康融合行动”推进会暨残疾人福利工作培训班,邀请民政部专家现场授课,140余人参训;举办全市“精康融合行动”线上理论培训班、“精神障碍者职业康复训练及就业服务”主题交流研讨会,参训1200余人次。印发《关于优化更新重庆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专家库和专家委员会的通知》(渝民202414号),明确专家选聘条件及职责,充分发挥了重庆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专家库和专家委员会的技术人才支撑作用。

下步,我们将按照您的建议,进一步提升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能力。一是加大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中的运用,鼓励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使用更多专业社工人才,明确在精康转介服务评估中须有社会工作师参与。二是加强各部门、机构之间的先进工作经验交流学习,分片区召开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会,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三是鼓励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因地制宜创新服务,采用农疗、花疗等多种康复形式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四、关于“加强精神障碍科普宣传”的建议

2021年以来,市民政局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重庆市残疾预防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不断加强包括精神障碍在内的各类残疾预防科普宣传。一是加强重点人群知识普及。依托市民政局两家直属医疗机构,定期开展面向儿童、青少年患者的精神健康知识小讲座和面向残疾人的医疗康复知识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普知识宣传普及。2023年,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开展院内知识小讲座40多场;外派专家团队进社区、进校园义诊活动18次,接受义诊咨询13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相关人群的康复意识和能力。二是开展重要节点宣传。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残联等部门,充分利用残疾预防日、精神卫生日等重点宣传节点组织本系统开展线下宣传教育活动,并制作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普短视频,内容涉及亲子关系、学习压力、孤独症、抽动障碍等,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三是开展多部门联合宣传。2023年,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委政法委、市教委、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残联、团市委等有关部门,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为主题开展宣传活动,同时策划开展了专题访谈、专题培训、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

下步,我们将按照您的建议,持续开展残疾预防日、精神卫生日宣传教育活动,丰富宣传形式,加强新媒体、短视频等新技术新形态的运用,进一步加强精神障碍科普宣传。

此复函已经我局党组书记、局长丁中平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民政局

202447

人:张学兵

联系电话:023-8918806619923888058

邮政编码:4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