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59914/2024-00627
  • 主题分类
  • 民政(社会管理)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民政局
  • 成文日期
  • 2024-04-16
  • 发布日期
  • 2024-04-19
  • 标题
  • 重庆市民政局关于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0059号提案答复的函
  • 发文字号
  • 渝民函〔2024〕151号
  • 有 效 性
重庆市民政局关于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0059号提案答复的函
日期:2024-04-19 来源:市民政局
字 号:

徐鹏委员:

您提出的《修订重庆部分地名路名的建议》(第0059号)收悉。经与市公安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交通运输委、市文化旅游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名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规范地名管理,推进开展地名文化宣传保护,留住地名文化的

一、切实加强地名管理服务

(一)规范地名命名

一是修订出台条例。2017年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条例修订,将其纳入立法年度计划打表推进。20227修订后的《重庆市地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审议通过,这是继202251日国家《地名管理条例》修订实施后修订的全国首个省级地名条例。《条例》明确要坚持党的领导,并分别命名更名、文化保护等7方面全面、系统规范地名管理,夯实法治桩基,以良法促善治。

二是建立地名管理机制。202211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市地名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建立以分管副市长为召集人,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民政局局长为副召集人,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等23个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地名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奉节、石柱等8个区县成立地名委员会,万州、渝中等33个区县建立地名联席会议制度全市分级分类、一体推进的管理格局初步形成。

三是完善命名制度。20157月,市民政局、市发展改革委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工作的通知》。20197市民政局、市城市管理局联合《重庆市城市绿地命名管理办法(试行)》。20237月,经商市级有关部门,市民政局下发《关于印发地名管理条例相关配套制度的通知》,将《重庆市地名命名更名工作规程》《重庆市标准地名命名更名规范》《重庆市地名命名更名综合评估制度》《重庆市地名管理专家论证制度》《重庆市地名管理意见征求制度》等条例5项配套制度印发各区县和市级有关部门,扎牢篱笆,规范地名命名更名。

(二)加强地名文化保护

一是命好新名。严格执行《条例》第五条规定,起好新名,多起好名,增强地名文化内涵2020年以来,全市新命名1530条地名,无一例不规范地名,一大批朗朗上口又具时代范的地名纷纷“扬名”。

二是规划引领202112月,市民政局编制《重庆市主城中心城区地名规划(2021-2035)》,印发主城各区组织实施。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制定《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将历史地名纳入重庆“三层五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万州、渝北、巴南、大渡口、沙坪坝、石柱等区县相继编制本地分区地名规划,确保地名命名层次化、序列化开展。

三是保护老地名推动出台《重庆市关于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重庆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案》,制定《重庆市市级历史地名鉴定办法》分两批分别建立211市级3560条县级历史地名保护名录设置反映巴渝文化大型历史地名标志82个。编制中心城区消失地名录,实施三峡库区消失地名研究,移植启用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地名,留住乡愁

(三)深化地名文化宣传

一是打造展示平台。建成重庆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展示馆并免费开放,接待群众2万余人次。启动重庆乡村地名展示馆建设。建设区县地名文化馆乡情馆66个、村史馆183个、地名文化广场82探索地名与界线文化融合,省、县界建设地名文化标志物18处。

二是编图录典志。加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利用组织编完成标准地名图录典志。编制完成《重庆市历史地名图集》编纂出版《红色地名》《区县地名》《村镇地名》《历史文化地名》《山水名胜地名》等文化故事系列丛书。

讲好地名故事。全市开展地名文五进动,实施“地名文化润童心”工程,摄制15集地名宣传片《重庆地名》,传承红岩精神。深入乡村学校分发地名乡土教材等书籍1.9万余本,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组织学生重走英雄路,选拔地名小小讲解员,开展地名征文比赛,利用书院讲座、广播村村响、“南溪号子”等传统戏剧,打造老百姓家门口“地名文化风景线

建立地名数据

一是数据“云汇聚”。完成省级地名信息库建设试点,建成市级地名信息库,建设地名普查成果转化一、二期平台,存储地名数据44万余条。开放标准地名数据供193万个智慧社区用户查询。探索建立AI地名知识库大模型数字人,开发训练19条地名问答内容。

二是信息“一键推”。编制实施统一的市地名信息库数据接口标准,在市、区县两级民政部门官网中部署实现一键公告功能。推送《重庆地名文化故事》系列丛书120万字内容至国家地名信息库。微信公众号开通专栏,发布地名文化故事。推广地名文化短视频301条,阅读点赞量达46.7万条次。

三是地名“渝快办”。制定市级地名管理系统跨部门业务数据技术规范,打造市级地名政务共享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将地名政务服务融入“渝快办”审批平台,线上受理地名申请727条次,累计在线查重3895条次,在线审核4523条次,报送备案审核地名1400条,公告标准地名信息1400条。建立日常发布和实时更新制度,审校入库地名数据38万余条,实时更新修改入库3315条,有效便民利民。

(五)加强不规范地名及重名问题治理

一是坚持标准化处理。20166月,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印发〈重庆市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20185月,市民政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开展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20191市民政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20221,市民政局书面函告市城市管理局《关于请予整治不规范地名标志的函》。7年来,持续有序推进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1500余条,地名环境进一步净化。

二是建立地名查重机制。汇集全市地名信息,建立全市民政审批系统,在新增地名命名更名申请提交后正式审批前,由各区县民政部门或其他审批部门负责开展地名数据智能查重,避免主城区、同一建成区内同类地名重名同音。2020年以来共查重4518条次。建成统一的具有空间地理属性的标准地址库,在电子政务外网和互联网搭建相应地址数据库。

三是关于地名口语化、名称相近相似、重名问题。您反映的“鸡公嘴”“牛屎滩”“虾子蝙”“黄泥磅”“一碗水”“唐家沱”等地名,主要是人们结合地理实体特征,以形似、神似约定俗成、口口相传的区片名,不属于标准地名。

“人和”“人和街”“磁器口”“磁器街”“南区路”“南区路口”“人民路”“建设路”等相似、重名的地名,多形成或得名于2000年前,既有命名时的空间局限,又有法规管理空白(其时《重庆市地名管理条例》尚未制定,国家条例又无明确规定)。这类地名已普遍运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身份户籍证照、门楼牌、地名标志等,更名难度大,成本高,一旦更名很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只能逐步完善。

二、下一步工作

提出修订部分地名路名的建议高屋建瓴,对我们规范地名管理、提升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名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直面地名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切实规范地名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科学规范命名。坚持地名规划引领,积极指导各区县民政部门住建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严格执行《条例》规定,坚持地名命名更名应当反映当地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坚决遏制“大洋怪重”不规范地名增量,不断提升品位。

)有序标准化处理。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继续按照“依法依规、稳妥有序、方便群众”原则,对“大洋怪重”不规范地名进行清理整治。法定条件确需更名的,坚持充分征求专家和社会各界意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历史、地理特色,按照法定程序及时更名。对群众不同意更改、可改可不改的地名不予以更名,对难登大雅之堂的“俗”地名逐步雅化。

(三)强化宣传保护。建立第三批市、县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继续实施消失地名和三峡库区重要地名研究,建立完善消失地名录,移植启用具有家乡辨识度的消失历史地名,设置历史地名保护标志。持续深化地名文化“五进”和“地名文化润童心”活动,组织开展地名文化专场宣传活动。将符合条件的地名文化遗产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

(四)推进“乡村著名行动”。重点围绕实施一批乡村地名馆建设、实施规划一批地名方案、设置一批乡村地名标志、采集一批乡村地名和兴趣点上图标注、打造一批地名+产业”“地名+文旅”“地名+美食、开展一批地名文化活动等六个一批建设项目,持续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五)实施数字地名。谋划“地名管理一件事”,推动地名审批系统在渝快办一网通办,实现地名命名更名受理、查重、审批、备案、公告在线办理,完善地名数据库,共建共享地名信息,实现利民惠企。围绕“一标三实”充分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全力推进标准地址创新运用。着力打通信息资源中地址信息业务断点,促进门楼牌二维码智慧应用。监督测绘企业、地图编制单位在测绘地图产品中准确规范使用标准地名信息,并同步更新数据。

(六)加强督查指导。督促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规范使用标准地名。市民政局将联合有关地名管理部门,对违反《条例》的违法行为,开展督查检查和行政执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拒不执行、拒不改正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处理。

地名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支持与监督,诚挚地欢迎您继续关注、关心我市地名工作,并积极建言献策。

此复函已经丁中平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民政局

2024416

人:熊  

联系电话:023-8918831619923888233

    编:4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