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什么是慈善文化“五进”活动?
慈善文化“五进”活动是指推动慈善理念、政策法规和慈善活动深入基层、融入社会,具体内容包括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
问题2:活动的适用对象和实施意义分别是哪些?
慈善文化“五进”活动适用对象和实施意义分别是以下五个方面。
进机关:旨在推动各级机关普及慈善政策法规,加强慈善文化建设,鼓励机关党员干部带头参与慈善活动。
进企业:针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旨在培育企业社会责任,鼓励企业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向社会奉献爱心。
进乡村:旨在加大乡村地区慈善普法宣传,充分弘扬慈善文化,助力文明乡风建设,带动广大农民参加慈善活动,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慈善资源来助力乡村振兴。
进社区:旨在加大社区慈善普法宣传,充分弘扬慈善文化,提高居民参与度,汇集社区慈善力量,围绕特殊困难群体开展爱心帮扶,推动社区慈善发展。
进家庭:旨在加大家庭慈善教育,多形式组织开展家庭慈善实践活动和亲子公益活动,推动形成优良家风,支持慈善力量面向困难家庭开展慈善帮扶。
问题3:活动的开展有时限要求吗?
慈善文化“五进”活动于2025年9月1日正式启动并长期持续开展,同时可以结合重要时间节点集中开展活动,如“中华慈善日”(9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3月5日)等,形成宣传推广热潮。
问题4:如何提升活动的影响力和参与度?
为了扩大慈善文化“五进”活动影响,营造良好宣传氛围,根据慈善文化“五进”活动不同场景及实际,相关单位、参与企业和组织可以开展慈善文化讲堂、慈善文化艺术创造、慈善文化展览、打造慈善相关的文化旅游线路、筹划开展参与性强、群众喜闻乐见的慈善文化活动,同时,挖掘公益慈善典型单位和个人,讲好慈善故事,依托网站、微博、客户端、视频平台等推出一批形式新颖、易于传播的慈善新媒体作品,提升慈善文化“五进”活动的影响力和参与度。
问题5:在活动执行中,需要特别注意什么?
在慈善文化“五进”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下事项。一是尊重自愿,杜绝摊派。公益慈善的本质是自愿,任何形式的强制捐款、摊派任务都会适得其反,必须坚决杜绝。二是保护隐私,尤其对受助者。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时,应充分尊重受助者的尊严,未经允许不得公开其个人信息和影像资料。三是量力而行,重在参与。强调慈善捐赠不分大小,重在心意和行动,避免攀比,营造轻松、积极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