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政策问答库/儿童关爱
关于《重庆市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 的政策问答
日期:2024-07-24
字 号:

(一)如何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利用入户走访、主题活动、家庭教育指导、关爱帮扶等时机,加强对困境儿童及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心理健康常识普及,引导他们密切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进校园活动,为困境儿童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科普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二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研究困境儿童面临的特殊困难和心理问题,重点关注困境儿童心理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与儿童密切接触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三是提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推进家庭教育一点通数字平台建设,依托家长学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少年宫、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等,面向困境儿童监护人或者其他监护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二)怎样开展困境儿童心理健康监测?

一是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学校每学年为学生开展一次心理健康监测,针对困境儿童等重点群体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定期开展机构内儿童心理健康测评,相关测评情况应当及时纳入儿童个人档案。乡镇(街道)全面梳理辖区内困境儿童,对筛查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分类建立台账。二是关注儿童心理状况。中小学校教师、“渝好爱心妈妈”、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结合日常工作,可以通过定期家访、谈心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发现困境儿童心理异常的,及时与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沟通,必要时协助开展早期干预或转介。

(三)如何有效开展困境儿童关爱服务?

一是强化家校社医联动。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联动机制,协同开展困境儿童心理健康促进和关爱活动。困境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掌握一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加强亲情陪伴、情感关怀。学校增强同伴支持,融洽师生同学关系。乡镇(街道)、村(社区)加强走访摸排,链接各种资源,为儿童提供心理健康关爱支持。二是动员基层力量参与。学校教师、儿童主任、妇联执委、“渝好爱心妈妈”等,综合利用社会救助、社会组织和公益慈善三大服务联合体,发挥社会工作机构、公益慈善组织、志愿者等作用,为困境儿童提供法治教育、心理辅导等服务。三是实施精准关爱帮扶。巩固提升“渝好爱心妈妈”结对帮扶、“童心相伴”心理团辅、“心·希望工程”等服务品牌成效,聚焦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强化家庭教育、监护指导等功能。创新实施“渝好”欢唱团、欢跑团关爱服务项目,增进儿童心理健康。开展“情暖童心 相伴成长”等活动,强化实践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命、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如何开展困境儿童心理危机干预帮扶?

一是加强心理健康危机预警。中小学校建立健全“学校、年级、班级、家庭”四级预警网络,加强对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重点关爱和心理辅导援助。加强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村(社区)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等对儿童心理危机的识别和预警能力。二是畅通转介诊疗通道。加强协同配合,畅通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等与医疗卫生机构之间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闭环管理链条。三是强化跟进服务帮扶。健全心理问题困境儿童愈后复学机制。对患有精神障碍且经过门诊或住院治疗的困境儿童,出院回归社区、学校后,开展定期随访、跟踪服务。

(五)在人才队伍和阵地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

一是强化专业力量建设。加强精神科医师队伍建设,开展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临床与科学研究。加强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的心理健康人才培养与发展,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二是提升基层队伍能力。配齐配足中小学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教师骨干培训,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风险识别能力。加强基层工作者心理健康业务培训,提升其对儿童心理问题识别、引导和关爱服务能力。加强医共体建设,提升基层精神卫生服务能力。三是加强服务阵地建设。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等机构或场所,协同搭建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平台,提供心理健康关爱指导和咨询服务。推动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等开设精神(心理)科。加快推进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加强儿童精神专科和心理咨询门诊建设。支持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设置心理咨询室,为机构内儿童提供专业关爱服务。在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建立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基地。

相关新闻
政策原文